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军队院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作者

赫正芬

武警警官学院 成都 610213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课程思政作为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门专业背景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同向同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本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教学中,通过专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军队院校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贯彻新时代军事方针,向军队输送合格军事人才的重任。《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作为法学专业背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有效引导学员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强学员的法治意识和坚定制度自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

(二)适应军队法治建设需求

军队法治建设是贯彻依法治军战略,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通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思政建设紧扣军队院校育人特点,在传授“程序正当”“职权法定”“比例原则”等行政法核心要义的同时,可有机融入“依法治军”“依法履职”等思政元素,深入理解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掌握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法治理念,培养运用法律思维分析和解决岗位任职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既可夯实“权力制约”“程序正义”等法治根基,也能锻造“法纪严明”的军人品格,为打造“德法兼修”的新型军事法治人才提供课程支撑,是适应军队法治建设需求、培养高素质军事法治人才的必然选择。

(三)提升军队院校法学教育质量

课程思政建设是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也是提升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在军队院校法学教育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还能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从而显著提升法学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此外,课程思政建设为教员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新契机,有助于提升其思政教育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为法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一门专业性和思政性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与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密切相关,蕴含丰富思政元素贯穿于课程的各个部分,需要深入挖掘并加以有效利用。

(一)法治信仰

培养法治信仰是《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思政的核心。比如合法行政原则强调“法无授权不可为”,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使职权。行政职权法定要求行政机关的职权必须由法律明确授予,必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使权力,确保行政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用权要求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使职权,不得滥用职权,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法治的核心要求,学员可以深刻认识到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法治的信仰;在行政程序部分,要求行政行为必须遵循法定程序,保障相对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充分体现了法治的公正性和透明性,有助于学员树立对法治的敬畏之心;在行政救济制度部分,通过学习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掌握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进一步增强对法治的信仰等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例如,合法行政原则体现了行政执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追求;合理行政原则要求行政行为适度均衡,符合比例,呼应“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效便民原则体现了对“民主”的价值追求;诚实信用原则体现了的“诚信”要求;程序正当原则体现了对“公正”的要求等,通过课程思政,启发学员自主形成信用观念、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三)道路自信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中蕴含着体现道路自信的思政元素。通过学习行政职能的优化、行政体制改革、社会治理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动态,了解国家治理的动态发展,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解和认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独特优势,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道路自信。

(四)忠诚意识

在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等具体行政行为,以及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制度的过程中,学员能够深刻领悟“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理念。如行政征收和行政征用制度体现了在公共利益需要时,依法合理调配资源,体现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与协调。通过融入思政元素,可强化学员对国家利益至上理念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为未来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升对国家利益的维护意识。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一)优化课程内容设计

优化内容设计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需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模块化设计,突出依法行政、权力监督两条主线,覆盖实体法、程序法、救济法三大板块,全面提升学员的法治素养和思政素养。

一是突出依法行政、权力监督两条主线。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核心原则,强调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职权,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权力监督则是确保行政权力不被滥用的重要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保障行政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在教学中,将这两条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通过讲授基本理论、讲解具体法律规范、分析典型案例等,引导学员理解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权力监督的必要性,树立行政权力监督意识,培养法治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覆盖实体法、程序法、救济法三大板块。实体法是行政法的基础,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职权和职责,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在讲授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具体行政行为的实体法律规范时,帮助学员掌握行政法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通过学习行政程序法,学员可以理解程序正义的重要性,掌握行政行为的合法程序,增强对法治的敬畏之心;在讲授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制度等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救济法时,引导学员理解行政救济法在维护国家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共利益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忠诚意识和制度自信。

三是持续更新教学内容。随着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推进,《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教员应持续关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的受理审理情况等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颁布的行政法规、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纳入教学内容,关注行政法治热点问题,更新教学案例和讨论主题,增强课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确保课程思政建设与时俱进。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模拟法庭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提升课程思政的质效。

一是案例教学法。选择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特别是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比如行政公益诉讼案例、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依法采取紧急措施的案例、依法征用房屋或土地资源的案例等,通过分小组围绕精选进行讨论,引导学员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教员对案例进行总结,强调案例中的法律原则和思政元素,引导学员理解依法行政、权力监督等重要理念,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强化对国家利益至上、依法用权等理念理解和认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和忠诚意识。

二是讨论教学法。教员运用启发探究式理论学习法,设计具有思政价值的问题链,例如“在行政征收和征用中如何实现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回避制度、听证制度的设计原因是什么?”等,引导学员讨论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深入理解国家利益至上、依法用权等思政元素,强化学员对国家利益至上、依法用权等思政元素的理解与认同,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提升综合素养。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思政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举措。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行政立法听证、模拟行政听证会、模拟行政调解、行政裁决等,让学员在亲身体验中深刻理解行政法的精髓和价值。

在模拟法庭中,学员通过原告、被告、审判员等行政诉讼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行政诉讼庭审现场,深入了解行政诉讼程序的严谨性和公正性,锻炼法律思维和应变能力的同时,感知到行政执法人员公正执法的重要性以及司法机关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模拟行政立法听证通过模拟行政立法听证会,扮演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发表意见,了解行政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体验到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纠纷时的程序和原则,学会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模拟行政调解和裁决则通过模拟行政司法活动,锻炼沟通能力和纠纷解决能力,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四)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是,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持续优化并取得实效的保障。

一方面,应当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课程思政的评价应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主要组成的指标体系,将思政素养纳入其中,从多个维度进行考核,体现课程思政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在知识掌握方面,可通过课堂测验、阶段性考试、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能力提升方面,可通过组织模拟法庭、模拟立法听证、模拟行政调解、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评价学员的法律实践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在思政素养方面,则可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学员法治信仰、忠诚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情况,确保课程思政目标的有效落实。

另一个方面,可引入学员评价反馈机制。作为课程思政的直接参与者,学员的反馈意见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学员评价作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鼓励学员参与对课程思政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反馈,可通过问卷调查、在线评价平台等方式,收集学员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意见。通过分析学员反馈,教员可针对性地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提升教员思政教育能力

教员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直接决定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员队伍。

首先,院校应积极组织教员参加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培训,帮助教员深入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增强教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其次,应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促进教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经验分享,帮助教员掌握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还应鼓励教员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推动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持续的培训、研讨和研究,不断提升教员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怀德. 法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2022(6): 79+34 .

[2] 闵凡群 , 李文玲. 课程思政视野下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创新——以“行政法学”课程为例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8(22):6770.

[3] 柴宝红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与融入 [J]. 文教艺术,2024(3):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