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主题构建与实施

作者

安蕴梅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 050011

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职语文课程不仅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载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语文教学,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课程体系,成为中职教育者亟需探索的课题。本文以《语文》(基础模块)为例,深入探讨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主题的构建路径与实施策略,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行动指南。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主题构建与实施

前言: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主题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创新精神,不断探索与实践。通过理论构建、策略实施与意义深化,中职语文课程将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贡献力量。

一、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主题构建与实施的意义

(一)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主题的构建,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想引领。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文化冲击,亟需正确的思想引导。语文课程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教师可以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二)思政主题的实施能够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需求。而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等主题,学生能够在情感共鸣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这种教学方式,既实现了知识传授,又达成了育人目标,可谓一举两得[1]。

(三)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主题的构建与实施,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中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备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劳动者。而思政教育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这种教育理念,不仅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主题构建与实施策略———以《语文》(基础模块)为例

(一)以文化自信为核心,深化思政教育内涵

在中职语文课程中,文化自信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基石。教师应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例如,在讲授《红楼梦》时,教师可以结合清代社会背景,分析作品中蕴含的家族伦理、社会阶层等文化元素,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如组织诗词朗诵、书法比赛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教师还应注重跨文化比较,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外来文化。通过对比中外文学作品的异同,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从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例如,在讲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教师可以将其与中国古典悲剧《窦娥冤》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主题、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表达方式[2]。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强化思政教育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中职语文课程应以此为引领,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授《平凡的世界》时,教师可以结合作品中的奋斗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激励他们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再如,通过讲授《背影》等亲情主题的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帮扶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以创新思维为驱动,优化思政教育方法

在中职语文课程中,创新思维是优化思政教育方法的关键。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将抽象的思政内容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现实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思政教育的内涵,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分析,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例如,在讲授《阿Q正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帮助他们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以实践应用为落脚点,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应通过实践教学,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提升实践能力。

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例如,在讲授《三国演义》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合作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结语:

总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主题构建与实施策略应围绕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思维、实践应用等方面展开。所以,教师要挖掘中职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成分,注意在言传身教的同时提高语文课程思政境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确保促进语文与思政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发挥出语文课程的思政功能[4]。

参考文献:

[1]薛蔚然.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研究浅谈[J].课外语文(上),2022(1):89-91.

[2]张兆玲.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思考[J].语文课内外,2020(10):48.

[3]万文艳,王丽娜.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内涵解析及实践路径[J].职业教育研究,2020(10):66-69.

[4]阮志杰. “议题式教学”在中职思政课中的应用探究[J]. 教育观察,2021,v.10;No.300(26):90-92.

本文为2024 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的名称:《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三核三形”体系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0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