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措施研究
严学宁
融通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61
摘要: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工程进度、成本控制和质量保障。然而,由于合同管理涉及多方主体,受法律环境、市场因素、施工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其风险较为复杂且不可忽视。若合同管理不善,可能引发纠纷、成本超支、工期延误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顺利实施。因此,识别合同管理中的潜在风险,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成为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保障合同履行效果的关键。本文围绕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主要风险类型展开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探讨应对策略,旨在为工程合同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工程项目;合同管理;风险识别;应对措施;施工管理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涉及合同起草、谈判、签订、履行及争议解决等多个环节,是保障各方权益、规范项目实施的重要手段。由于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且受市场环境和政策法规的影响较大,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多风险,如合同条款不完善、法律法规变更、施工条件不确定等。这些风险若不能有效识别和控制,可能导致工程延误、经济损失,甚至引发法律纠纷。因此,科学合理的合同管理对于规避风险、提高项目执行效率、维护合同双方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风险识别
(一)合同文本风险
合同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合同履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合同条款的不完善或措辞不清,可能导致争议和纠纷。例如,部分工程项目合同在工程变更、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方面缺乏详细规定,导致实际履行中争议频发。
(二)法律与政策风险
法律法规的变化对合同的执行具有直接影响。例如,随着《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的更新,部分原有合同条款可能不再适用,导致施工企业面临合规风险。此外,地方政府对施工许可、安全生产、环保标准等政策的调整,也可能影响合同履行。例如,一些地区出台更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后,可能需要调整设计方案,增加额外成本。
(三)施工管理风险
施工阶段的合同履行涉及多个环节,如进度管理、质量控制、材料供应等,任何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引发合同纠纷。例如,因施工组织不合理、机械设备故障或劳动力短缺导致的工期延误,可能引发合同方的违约索赔。
(四)外部环境风险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合同履行构成挑战。例如,建筑材料价格的波动可能导致工程成本大幅上升,如钢筋价格因原材料短缺一度上涨超30%,对工程造价产生显著影响。此外,不可抗力因素如地震、洪水、疫情等可能导致工程停工或延期。
二、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应对措施
(一)优化合同文本,提高合同条款的完备性
针对合同文本可能存在的不完善问题,应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合同质量。首先,施工合同应采用标准化合同模板,如《FIDIC合同条件》或《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以减少条款漏洞[1]。其次,在条款设定上,应结合具体项目特点,增加如价格调整机制、施工变更处理程序、争议解决条款等,以增强合同适应性。例如,可在合同中规定,当原材料价格波动超过±10%时,双方应就合同调整进行协商,以降低成本风险。此外,合同应通过法律顾问审核,以确保条款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
(二)加强法律合规性管理
为了降低法律风险,项目方应建立合同法律审查制度,确保合同条款符合现行法律法规。例如,在涉及国际工程承包时,应重点关注国际贸易法规、反贿赂法律及税务规定,以确保合同的合法合规性。同时,施工企业应建立法律风险预警机制,密切关注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定期对合同条款进行审查和调整。此外,可采用法律尽职调查(Legal Due Diligence)模式,在合同签订前全面评估合同对项目实施的影响,确保合同条款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三)强化施工管理,降低合同履行风险
为了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应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在合同签订阶段,应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并将关键路径工期(Critical Path Method, CPM)纳入合同管理,以便监控施工进度。其次,建立严格的施工变更管理机制,确保任何变更均需经过书面审批,并符合合同约定的调整程序。例如,可在合同中规定,任何工程变更必须由项目监理签署批准,并提供详细的成本分析和施工方案。此外,为防范索赔风险,可在合同中明确索赔申报程序及所需证据材料,如工程进度报告、施工日志、变更审批记录等,以提高索赔成功率。
(四)构建市场风险与外部环境的应对机制
针对市场波动风险,合同应设置价格调整机制。例如,在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的项目中,可采用“价格调整条款”(Price Adjustment Clause),规定当材料成本超过合同约定范围时,由双方共同承担额外成本。同时,可通过期货市场或长期采购协议,锁定材料价格,以降低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此外,为应对不可抗力事件,合同应包含不可抗力条款(Force Majeure Clause),明确不可抗力事件的认定标准、通知义务及责任分担机制。例如,可规定在发生自然灾害或疫情时,施工方应在24小时内通知业主,并提交相应的停工或工期顺延申请,以确保工程的合理调整。
三、提升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综合能力
(一)加强合同管理团队建设
合同管理的核心在于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一个高效的合同管理团队需要具备法律、工程、财务等多学科背景,确保团队成员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和管控合同风险[2]。因此,企业应建立专业的合同管理团队,并针对不同岗位的职责进行合理分工,如法律顾问负责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审核,工程管理人员负责技术条款的合理性评估,财务专家负责合同支付及成本控制等。此外,应定期组织合同管理培训,例如通过模拟合同谈判、案例分析、合同纠纷模拟处理等方式,帮助管理人员提高合同风险识别、争议解决以及合同谈判能力。
(二)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信息化技术在合同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合同履行的透明度和执行效率,降低人为管理失误,提高合同条款的执行力。例如,在施工合同管理过程中,可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可视化管理,通过建立施工模拟,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合同变更或履行偏差,并结合BIM数据优化合同条款,提高合同执行的可控性。此外,企业可以利用合同管理软件(如SAP Ariba、Oracle Contracts等)构建电子合同数据库,实现合同文本存储、履约监测、变更管理和风险预警等功能。例如,合同管理系统可以自动跟踪合同的履约进度,提醒相关人员即将到期的关键节点,如支付时间、交付期限、质量检验等,从而减少合同执行过程中因管理疏漏导致的违约风险。
(三)加强合同管理的全过程控制
合同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合同的签订阶段,而应贯穿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涵盖合同起草、谈判、履行、监督及争议解决等全过程管理[3]。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项目管理团队应定期进行合同履约审查,检查合同条款的执行情况,确保各方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例如,可以设立合同履行检查机制,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合同履行评估,确保工期、质量、付款、索赔等事项符合合同要求。同时,应建立争议预警机制,通过合同管理系统收集和分析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如付款延迟、工程变更、索赔争议等,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合同纠纷升级。
总结: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涉及众多环节和风险因素,科学的风险识别与应对措施对合同履行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通过优化合同文本、强化法律合规性、提升施工管理水平、构建市场风险应对机制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合同管理风险,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吕子超.高铁A站广场市政项目合同管理风险防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001631.
[2]朱虹.工程总承包项目合同管理与风险管控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3,(23):9-11.
[3]李优冰.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J].居业,2023,(09):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