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性别对立及厌童情绪的网络舆论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

作者

孙雨萌 金鸿鑫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性别对立”这一复杂且敏感的话题近年来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是新时代背景下网民为追求性别平等而引发的热点讨论,但性别对立的网络舆情往往充斥着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导致了这一话题在网络空间上的极端化;同时,高铁、商场等公共空间因“熊孩子”而引起的冲突数不胜数,网络舆论中的厌童情绪多将怒火指向母亲,居高不下的热度也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女性对于育儿责任和未来子女成长环境的担忧。文章深入理解并分析网络环境中性别对立及厌童情绪如何作用于女性个体或群体的生育意愿,并尝试探讨这种网络舆论对生育意愿的具体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现有政策和法律预测性别对立和厌童情绪的网络舆论对未来生育趋势的影响,提升公众对性别平等重要性的认识,最后从我国低生育率角度出发,提出综合性应对措施,以期构建一个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性别对立;厌童情绪;网络舆论;生育意愿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性别对立”及“厌童情绪”构建了一个大的负面舆论场,在多方面对女性生育意愿产生了影响。本研究以社会学为指导、以社会各年龄段女性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性别对立及厌童情绪的网络舆情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具体影响机制,并提出综合性的应对措施,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性别对立及厌童情绪的网络舆论下女性生育趋势的预测

本次调查旨在研究性别对立及厌童情绪的网络舆论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我们共收集到104份有效问卷,通过分析参与者的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以及对网络舆论的关注程度等多项指标,深入探讨当代社会中性别对立和厌童情绪对生育意愿的潜在影响。调查结果将为理解女性在生育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舆论环境提供重要的实证依据,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社会观念的引导提供参考。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18-25岁年龄段的受访者占比达到55%,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高达80%,年轻群体和高学历人群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度较高,反映出社会对性别与育儿问题的关注度正在逐渐上升。性别对立的网络舆论对受访者的看法产生了显著影响,62%的受访者表示这一舆论对他们对异性群体的看法有所改变。这说明网络舆论在塑造社会认知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尽管“厌童”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讨论,调查结果显示,48%的受访者认为这一情绪对其生育态度有一定影响,会有些顾虑,表明生育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此舆情的引导。

同时,随着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宽,短期内总和生育率出现明显反弹,但受生育意愿趋势性下降制约,总和生育率在短期反弹后又迅速向总和生育率的内在趋势回归(图2)。(李建伟.2023)

综合问卷调查结果以及相关生育率数值统计,受长期形成的生育意愿下降等因素制约,在性别对立及厌童情绪的网络舆论的背景下,女性的生育趋势在近几年将呈现下降状态。

三、性别对立及厌童情绪对女性生育意愿的作用机制分析

(一)心理压力机制

如今,社交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影响人们的认知,部分学者注意到了“媒体使用”对生育观的影响,媒体通过提供信息来源、改变个人偏好、影响时间分配这三种方式,更新人们原有的观念(La Ferrara E.,2016)。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传播速度之快,使得“男权”与“女权”、“熊孩子”等社会热点事件迅速传播。一方面,性别对立的激烈舆论会使女性在思考生育问题时联想到生育带来的与性别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如:重男轻女、职场歧视、家庭矛盾激化等,从而产生“恐育”想法。另一方面,“熊孩子”的各种新闻使得厌童情绪愈发高涨,带来的负面舆论会使女性对未来育儿方式及环境产生困惑与迷茫,自己也会担心孩子在社会面临的负面评价,这一系列的心理负担降低了她们的生育意愿。

(二)观念塑造机制

电视媒体刻画的人物形象、描绘的婚姻生活,同样会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婚育观念(覃钰.2024)。任志明等(2008)认为,女性的婚育观念、性别观念通过电视媒体得到了重新塑造,Jin 和 Jeong (2010)指出,韩国电视剧对单身生活、少生孩子的刻画,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的婚育情况,反之,如果能够长期接触媒体中美好的妇女形象,就能影响其生育观念,提高生育几率(Knobloch-Westerwick S,et al.,2016)。性别对立舆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传统生育观念中男女协作、家庭美满幸福的和谐景象,使女性将生育与性别对立联系起来。厌童舆论中对育儿行为的批判与排斥增加了女性对育儿的焦虑与恐惧,使得女性对养育过程的认知改变。因此,长期接触负面舆论会使女性的生育观念重塑。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倡导性别平等和儿童友好的社会氛围。

相关部门应制定严格的网络言论规范,打击恶意制造“仇男”、“仇女”等极端性别对立以及传播厌童情绪的行为,鼓励积极、理性的育儿话题讨论,提升公众对性别平等的重要认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减轻女性生育压力。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所有受访者中,86%的人认为完善生育相关政策(如补贴、休假等)是构建生育友好社会环境的关键因素。这表明政策支持被广泛认为是提升生育率的有效方式。因此,政府应出台更为全面的生育政策,加大对生育女性的支持力度,如:提供育儿补贴、加强对职场性别歧视的监管等,以减轻女性生育的顾虑,保障其在生育后的各种权益,提升生育意愿。

(三)构建生育友好环境,提升社会对育儿群体的包容度。

据问卷调查显示,34%的受访者认为家庭与职业的平衡是构建生育友好环境过程中最大的矛盾冲突,另有34%的受访者选择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这表明,在构建生育友好环境的过程中,要鼓励企业提供育儿友好型工作环境,推动公共场所对儿童和育儿群体的包容性设计。

五、总结

综上所述,性别对立及厌童情绪的网络舆论对女性生育意愿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为应对这一问题,需要从网络舆论引导、政策支持和社会相关环境改善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未来可进一步研究,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建伟.中国生育政策与生育率趋势研究[J].发展研究,2023,40(11):29-38.

[2]覃钰.社交媒体与生育观念转变:微博平台的女性“恐育”现象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24.DOI:10.27042/d.cnki.ggztc.2024.000093.

[3]任志明,杨庆.探寻电视媒体对“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3):158-159.

本文系2024年临沂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性别对立及厌童情绪的网络舆论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202410452091)的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