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中的应用与挑战

作者

李巧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广泛普及,播音主持行业面临深刻变革。人工智能主播与传统主播形成市场竞争,给播音主持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分析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中的具体应用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智能主播带来的职业生态影响与技术融合难点。针对人才培养机制难以适应智能时代需求问题,提出优化人才培养策略,包括跨学科融合和数字化转型,旨在为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主持领域技术应用和教育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迅速发展,播音主持行业出现深刻转型,智能主播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广泛应用于传媒领域。人工智能主播凭借高效准确的信息处理与表达能力,增强在播音主持行业的竞争力,给传统播音员带来较大压力。智能主播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等方面仍难以超越传统主播,智能播音主持教育培养体系未能及时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高要求,导致行业人才结构出现断层风险。为有效应对上述问题,高校应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构建跨学科融合的播音主持教育模式,推进智能技术与传统艺术形式深度融合。传媒行业应积极促进人机协作模式的创新应用,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最为强化主持人艺术特长,提升播音主持综合表现力与市场竞争力。探索人工智能与播音主持结合的应用前景及挑战,对于推动传媒行业技术进步和提升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中的现状

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应用不断深化,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以及情感交互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不断成熟,所生成语音效果已能接近真人水平,在新闻播报、天气预报和交通广播等领域广泛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托深度学习算法的语音识别技术精准度提升明显,实时转写与字幕生成功能已成为各大媒体平台基础配置,提升节目内容传播效率。智能主播逐步进入主流传媒市场,虚拟形象与真人形象的融合技术,吸引广泛关注并获得庞大受众群体。在互动交流层面,智能语音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智能客服与播音主持技术结合,实现与用户高效、自然地互动,显著提升用户体验与节目吸引力。当前人工智能播音主持技术的应用仍局限于单一场景,表现形式单调,互动交互体验感不足。智能主播在情感表达方面虽能模拟部分基础情绪状态,但仍难以精准捕捉复杂情绪变化与艺术感染力,影响观众的认同度与接受度。播音主持智能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于大型媒体平台与机构,而中小规模传媒企业因资金和技术储备不足,难以有效应用与普及智能化技术。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发展虽已具备一定规模,但未来仍需进一步完善技术细节,拓宽应用场景,以更好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中的应用进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在语音合成、虚拟主播和智能交互三方面推动行业不断革新。第一,智能语音合成精准模拟提升传播效能。智能语音合成技术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和大数据语料库,实现语音合成的自然流畅度大幅提高。现阶段广泛应用的语音合成系统已能高度模仿专业播音员的语音特色与语调风格,并形成较强传播影响力。例如,百度、科大讯飞等科技公司所开发的智能合成语音,已大量应用于新闻、资讯及音频读物领域,显著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与用户体验感受。第二,虚拟主播多元呈现拓展应用边界。虚拟主播技术不断发展,基于3D建模和动作捕捉技术,实现视觉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与精细化。近年来,虚拟主播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并在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平台广泛出现,展现较强互动性与观赏性。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推出的智能主播,如虚拟主播“小C”和“新小微”,实现全天候实时播报新闻,并获得观众广泛关注与好评。虚拟主播应用扩展至教育、文化及商业营销领域,以定制化形象与内容满足不同行业用户需求,并拓展播音主持的市场空间。第三,智能交互提升互动体验与内容优化。智能交互技术逐步深入应用播音主持,依托自然语言处理与情感计算技术,实现与观众更有效的互动交流。例如,人工智能客服系统在电台互动节目中广泛应用,通过实时解答用户咨询和记录反馈信息,有效提升观众参与度和节目收听率。同时,互动式节目形式的探索也取得积极进展,智能系统实时捕捉用户情绪和反馈,帮助主持人调整节目内容及节奏,提高观众满意度与节目质量。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中的应用日趋丰富多样,并推动传媒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但相关技术应用仍需加强与播音主持专业艺术表现力的融合,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促进播音主持行业的长远发展。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中的挑战

(一)人工智能主播与传统主播之间的竞争压力

人工智能主播凭借成本低廉、工作高效及全天候运作的优势,抢占传统主播生存空间,并引发就业焦虑。传统主播凭借丰富的情感传递能力与独特的艺术表现特质获得观众广泛认可,但智能主播以新鲜感与便捷性逐步赢得更多关注,严重冲击传统播音员职业生态,并使传统主播群体面临生存挑战[1]。

(二)播音主持艺术性与智能技术融合的难点

播音主持艺术性与智能技术的融合面临现实困境。智能主播技术以算法驱动,虽擅长精准与效率,但缺乏对语言细微情感和文化艺术内涵的深层次把握。智能主播虽能模拟基础情绪,但在深度情感表达与文化共鸣方面表现不足,难以完全取代传统主播。艺术感染力缺失严重制约观众对人工智能主播的认可,降低技术推广应用的实际效果[2]。

(三)人才培养机制无法满足智能时代需求

当前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机制难以适应智能时代快速发展需求,因高校教育模式沿袭传统体系且对新技术反应较慢,导致毕业生技术适应能力不足。播音主持教育过于偏重技巧和艺术表达,缺乏对跨学科知识融合与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入探讨,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3]。因此,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应加强跨学科融合,更新教育观念,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相关课程与实训,培养兼具艺术表现与技术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方能满足行业发展新趋势。

四、结论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播音主持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智能主播的兴起改变了行业竞争格局。高效、低成本的智能系统逐步取代部分基础播报工作,推动行业向自动化发展。智能主播在情感表达和个性塑造方面仍存不足,无法完全取代传统主持人的艺术表现力。面对竞争压力,传统播音主持人需强化个人特色,提升艺术表现力与情感表达能力,以实现与智能技术的协同发展,从而保持行业竞争力。传媒行业应推动技术创新,拓展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场景。通过深度学习与情感计算优化智能主播的语音合成、语调调整及互动能力,发挥人工智能在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上的优势,同时保留传统主持人的艺术表达能力,以促进播音主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莹.重塑、革新、策略: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数字化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24,(12):86-89.

[2]幸岱微.曲学峰.播音主持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4,22(23):42-44.

[3]刘晓明.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播音员主持人的“危”与“机”[J].记者摇篮,2024,(12):15-17.

作者简介:李巧,女(1982.8.1),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人,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二级播音主持,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