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徐云芹
镇康县南伞边境完全小学 云南 677700
正所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强化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也明确指出了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然而在当前的课程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仍旧在口语表达方面表现出了“不敢说、不会说、说不活”等问题。因此,广大教师务必要从课程教学诉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问题、需求等角度同步切入做深度思考,围绕口语表达课堂的优化构建主题来完善具体的策略设计、应用框架,以此来为课堂的高维构建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提升提供可观赋能。
一、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意义
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组成项目。在小学阶段,学生如果能够拥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便可帮助自己以更为清晰的方式去传递思想、参与课堂互动,从而有效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另外立足于思维发展的层面来看,口语表达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逻辑梳理、信息整合的智力过程,学生们可以在组织语言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自身的信息分析、概括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在口语表达训练中,学生们也可以构建完备的社交素养框架,以清晰的表达来帮助自己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建立更为理想的人际关系,继而为自身未来的社会交往奠定必要的基础。
此外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视域,口语表达与学生们的阅读、写作能力之间具有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关系。通过培养学生准确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自己对目标文本的理解维度,同时依托于阅读积累来丰富口语表达内容与词汇量,一方面落实新课标的综合要求,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们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价值。
二、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化表达场景,让学生“敢说”
通常而言,小学生的口语表达常常受到周围环境的多维影响,过于紧张或陌生的氛围必然会抑制他们的表达欲望。因此,教师要首先创设与目标文本相关的立体情境,让学生们在更为熟悉、轻松的氛围中放下不必要的顾虑并主动开口说话。在具体的工作中,教师的情境创设应当同步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意趣,通过角色扮演、生活模拟等诸多形式来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合理、灵活地运用语言,继而感受到表达的核心价值。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本文集中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父母对他同一篇作品给出的截然不同的评价,以此来让他明白了两种评价的深层爱意的内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为学生设计出“家庭评文会”的综合情境,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扮演“作者”、“父亲”及“母亲”的角色,用课本剧的形式来再现文中的评价场景:教师要指导“作者”声情并茂地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小诗来做朗读,而“父亲”则要模仿文中“糟糕透了”的严厉语气来说出诸如“这里的比喻不够贴切,没有写出事物的特点”等自己具体的批评的理由,“母亲”则要用“精彩极了”的鼓励语气来指出类似于“这个结尾很有画面感,让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场景”等作品优点,而后教师则可建议学生之间互换角色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试着表达对应的观点。在这样的情境建设中,学生们必然要充分结合课文中的语言风格并同步融入自己的理解,一方面要符合文章里的角色性格,另一方面还要争取做到“言之有物”。这种类型的课堂有效缓解了学生们的表达压力,使他们得以在角色代入中自然克服胆怯,逐渐敢于表达。
(二)开展文本拓展性复述,让学生“会说”
“复述”是指导学生开展口语表达逻辑练习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机械性的复述也很容易让学生们感到枯燥。对此,教师要积极引入拓展性的复述训练,集中要求学生们在理解目标文本的基础上同步代入自己的想象与分析成分,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重构核心内容,以此来在锻炼、增强其表达的条理性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创造性。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桥》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本文讲述了山洪暴发时村支书舍己为人并用自己的生命来搭建“生命桥”的故事,有着较为紧张的情节。那么教师便可将拓展性复述活动具体设计为一场“记者采访”,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来在课文中山洪刚来时、村民过桥时、桥塌后等情节关键节点去采访“村支书”、“小伙子”和“老太太”等角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记者”们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来设计出诸如“书记,您让大家排成一队时,心里在想什么?”等问题,还要提醒“角色”要具体结合文中“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以及“他像一座山”等细节项目来适当补充一些合理的心理活动和语言。在复述活动的准备阶段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们重点梳理课文中的时间线和人物行为,从而确保后续的复述不会偏离文章的核心情节;而在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则要鼓励学生试着将“第三人称叙述”转化为“第一人称对话”,同时提醒他们注意语气与身份的匹配。这样的复述活动既保留了课文的精神内核,同时又融入了个性化的解读空间,让学生们得以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学会按“情境—心理—行为”的逻辑表达。
(三)设计生活化话题辩论,让学生“说活”
口语表达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到生活中,生活化话题辩论能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学会清晰表达立场、有理有据地说服他人,使口语表达更具实用性。部编版教材中许多课文蕴含与生活相关的主题,可从中提炼辩论话题,让学生结合文本与生活经验展开讨论。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课文赞扬了船长哈尔威在灾难中坚守岗位、舍己为人的精神。可围绕“危难时刻,是否应该优先保护自己”这一话题展开辩论。正方观点为“危难时刻应优先保护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反方观点为“危难时刻应先考虑责任,坚守岗位更重要”。在辩论活动开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们深度结合课文的内容来寻找本方的论据,并提醒反方的学生试着引用哈尔威船长“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的誓言以及他与船共存亡的行为,以此来说明“责任”的重要性;同时建议正方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诸如“遇到火灾时,先保护好自己才能报警,让更多人获救”等作为论据。在辩论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发言时应当通过“我觉得……”等话语来明确观点,而后再通过“因为……所以……”或者“例如……”等关联词来有效组织论据。这种生活化的话题更加贴近学生们的经历,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同时辩论的形式也使学生不仅要“说出来”,还要做到“说清楚”、“说有力”,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把语言“说活”。
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升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广大教师要积极通过情境化表达、拓展性复述以及生活化辩论来构建保障性策略机制,让口语表达训练融入每一堂课,使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便会得到实质性提升,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晨霞 .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 [J]. 新课程研究 ,2023(28):75-78.
[2] 王溢涓 . 提高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探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4):88-90.
[3] 陈龙龙 . 小学语文课堂中角色扮演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 [J]. 文渊(小学版),2024(10):49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