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B模式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
郭妍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取IMB模式护理,分析患者护理后病情改善状态。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23年9月~2024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60例为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IMB模式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有明显提高,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取IMB模式护理,患者的心功能不仅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不良情绪也有利于缓解,从而保障患者预后,改善病情的同时促进了生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IMB模式护理;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护理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造成的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即便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条件下,心脏的搏出量也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的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表现为乏力、咳嗽、呼吸困难等,由于该病对患者的心脏产生极大的负担,从而提高了心脏的耗氧量,引发机体乏力的问题;同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容易影响心脏的血液供给,从而引发呼吸困难。慢性心力衰竭是造成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的改善心衰,提高心脏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取IMB模式护理,分析患者预后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内科2023年9月~2024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60例为对象,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30例。两组患者性别、心功能分级、平均年龄对比无明显差异。纳入标准:患者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分级在I~III级,认知正常。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无法积极配合护理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相关知识,为患者开展专业的健康教育。同时为患者开展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1.2.2实验组 实验组采取IMB模式护理。(1)构建护理小组。护理小组包括1名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和若干护理人员。护士长要组织护理人员开展IMB模式护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制定护理方案。(2)信息干预。患者入院时要做好充分的评估,结合患者的一般资料等收集相应的信息,通过小组讨论的模式分析每个患者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心理护理、用药护理、自我护理干预等。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播放有关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同时向患者介绍科室、病房的环境,了解医院规章制度。患者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要耐心回答。(3)动机干预。护理小组人员要积极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教育背景等,然后从患者自身支持、社会支持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护理的意义。可以邀请预后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尊重,同时要督促患者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情感支持[1]。(4)行为技巧。提高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指导患者学会测量脉搏、血压指标,养成每日监测的习惯,并且了解合理的数值,从而能够自我评估机体状态。遵医嘱用药,服药后监测心率变化,指导患者学会6min步行距离检测方法。同时为患者做好健康行为干预,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早睡早起,睡前可以听音乐放松以保障睡眠质量。饮食要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尤其要控制盐的摄入量,每日坚持适当的运动。构建微信群,方便患者出院后进行延续护理,可以在微信群中定时发送关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用药干预、康复指导的知识,督促患者要定期复查,还可以在群内及时回答患者的疑问。
1.3观察指标 评估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6MWT)。评估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采用ESCA量表进行评估,满分为172分,评分越高表示自我护理能力越好[2]。采用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LiHFe)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检验指标包括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计算检验值和P值,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心功能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自我护理能力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有明显提高,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IMB模式护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护理模式,通过信息、动机、行为技巧三个方面的综合干预,促进患者机体康复,信息成分在于提供准确的信息,帮助患者理解护理的意义;动机则可激发患者配合护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行为技巧则提高患者在实际生活中掌握护理技巧,保障护理的延续性,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3]。
综上所述,采取IMB模式护理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患者的心功能不仅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不良情绪也有利于缓解,从而保障患者预后,改善病情的同时促进了生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轲.IMB模式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5,33(02):181-184.
[2]李秀媛.延伸护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4,39(04):179-180.
[3]李海芍.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