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民族复兴的基石
毛婕
娄底市中医医院
摘要: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本文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洗刷 “东亚病夫” 耻辱、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的历程与成就展开论述,强调了健康中国建设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基石作用,并深入探讨中医医院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所肩负的责任担当,旨在为深入理解和持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中医医院;健康中国;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
健康中国:民族复兴的基石。
一、中国共产党彻底洗刷 “东亚病夫” 耻辱
在近代中国,由于长期遭受列强侵略、封建统治腐朽以及贫困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人民的健康状况堪忧,“东亚病夫” 成为加诸中华民族身上的沉重耻辱标签。彼时,疫病横行,缺医少药,人均预期寿命极低,人民在疾病的阴霾下痛苦挣扎,国家的发展也因国民身体素质的低下而严重受阻。19世纪末20世纪初,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频繁爆发,每次疫情都造成大量人口死亡,而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根本无法有效应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人民的健康福祉放在重要位置。在革命战争年代,尽管条件艰苦,但党始终重视军队和群众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在根据地,积极组织力量开展卫生防疫运动,建立简陋但有效的医疗救治体系,为战士和百姓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保障革命力量的存续,更在实践中积累了医疗卫生工作的宝贵经验。在延安时期,面对缺医少药的困境,党发动群众开展卫生运动,普及卫生知识,改善居住环境,极大地降低了疫病的发生率,提高了军民的健康水平。1940 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卫生处,负责领导和组织边区的卫生工作。通过开展卫生宣传周活动,张贴卫生标语、发放卫生手册,向群众普及预防疾病的知识;组织医疗队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帮助他们改善卫生习惯,有效控制了当地疫病的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将改善人民健康状况作为重要任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通过发动群众,整治城乡环境卫生,消灭蚊蝇鼠害,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培养了大批医疗卫生专业人才,推广预防接种,使多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或消灭。像天花这一曾经肆虐中国数千年的烈性传染病,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年内就被彻底消灭,彰显中国共产党改善人民健康的决心和能力,洗刷“东亚病夫” 的耻辱,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从 1950 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种痘运动,各级政府组织专业人员深入乡村、街道,为民众免费接种天花疫苗。到 1961 年,最后一例天花病人治愈,中国彻底告别天花疫情,比全球消灭天花时间早16 年。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成就辉煌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步伐愈发坚定且成果辉煌。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断完善和发展。无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都能看到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医院、卫生院和诊所。大型综合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顶尖的医疗技术,能够开展各类高难度的医疗救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则承担起居民日常疾病诊疗、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的重任,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就医的良好格局。截至 202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已达103.3万个,卫生技术人员总数超过1155万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32张,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建立完善疾病监测和预警体系,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持续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使得我国 5 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
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显著提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利用多种媒体渠道传播健康知识,举办各类健康讲座和科普活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各地建设大量健身设施,举办各类体育赛事,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升国民身体素质。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 2012 年的 8.80% 提升至2023年的27.78%,数据直观反映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健康能力提升。
健康产业蓬勃兴起。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健康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涵盖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健康管理、健康保险、健身休闲等多个领域健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医疗器械领域,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端医疗设备如 CT、磁共振成像系统等逐渐打破国外垄断,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健康管理行业发展迅速,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促进健康与经济的良性互动。2023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16万亿元。
三、中医医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责任担当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维护人民健康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肩负不可替代重要责任。
在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方面,中医医院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医优势专科,如中医骨伤、中医肛肠、中医妇科、中医脾胃病等。通过挖掘和整理传统中医药诊疗技术,结合现代医学理念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在中医骨伤治疗中,采用传统的正骨手法、小夹板固定等技术,配合中药内服外用,不仅能有效治疗骨折等疾病,还能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要注重中医药服务的内涵建设,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开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一些中医医院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如艾灸、拔罐、穴位按摩等,在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术后康复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是中医医院的重要使命。加强对中医药经典理论和古籍文献的研究整理,培养一批精通中医药经典的传承人才。通过举办中医药文化展览、科普讲座、名中医义诊等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积极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探索中医药作用机制,研发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设备。通过对中药复方的研究,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质量稳定的中药新药,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参与公共卫生服务是中医医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医在预防保健、治未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医院应积极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康复中的作用。制定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案,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指导,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医药发挥重要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全程参与,通过辨证论治为患者提供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在缓解症状、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彰显了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独特价值。在疫情防控期间,多地中医医院制定了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药方剂,为一线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等重点人群发放,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对轻症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治愈率。
培养中医药人才是中医医院的长期任务。中医医院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通过开展师承教育、在职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中医药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注重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传承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中医医院实施 “名医工作室”制度,通过名老中医带徒授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中医药人才,传承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通过举办国际中医药学术会议,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中医药人才国际视野。
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昌盛。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彻底洗刷了 “东亚病夫”的耻辱,并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担责任,积极作为,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让健康成为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石。
参考文献:
[1]《党建研究》杂志,中组织部主管主办,2023 - 2025 年期刊
[2]《党建》杂志,中宣部主办,2023 - 2025 年期刊
[3]《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中宣部主管、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2023 - 2025 年期刊
[4]《中医药文化》杂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办,2023 - 2025 年期刊
[5]《健康中国》杂志,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宣传部和卫生部直属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主办,2023 - 2025 年期刊
作者介绍:毛婕,女,1984年3月出生,2006年07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娄底市中医医院人力资源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