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德育视角下初中生的挫折教育分析

作者

戴冬红

南安市柳城中学

引言

“立德树人”作为当前阶段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它能为学校教育指明清晰的方向,在德育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教师所开展的教育活动不能单一的局限在对知识的传授,更要充分地兼顾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度实施。教师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与引导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地养成诸如诚信、坚韧、责任等优良的思想品性,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抵御挫折的本领,让学生可以逐渐地拥有面对困境时的勇气与智慧。而教师如何才能高效地在德育视角下实施挫折教育,这是现阶段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游戏,促进认知转变

初中生正处于自身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挫折的认知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所以非常容易就形成“非成即败”的极端思维,对此教师在德育视角下,就可以结合初中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游戏开展挫折教育,从而将抽象的挫折认知转化为具象的体验,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进一步地接纳挫折的普遍性,这是德育中“认知引导”的重要途径,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辩证看待挫折的道德认知,还能为学生形成坚韧的思想品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挫折闯关”的主题趣味游戏,先将班级学生分成 6人或者8 人小组,每组学生需要合作完成“数字迷宫”“合作搭塔”“盲眼拼图”三个关卡。在“数字迷宫”游戏中,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则走出数字方格,一旦出错则要退回起点;“合作搭塔”需要学生用有限的吸管和胶带搭建起高塔,倒塌后需要重新开始;“盲眼拼图”要求学生蒙眼合作完成拼图,超时的话即为失败。在游戏中,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反应,等所有小组结束后组织学生参与讨论,这样学生在分享中就会发现每个关卡都有失败的经历,从而使学生可以明白挫折是过程而非结果,进而帮助学生逐渐地转变对挫折的认知 ⌊1⌋

二、树立榜样,鼓励战胜挫折

初中生本身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加之部分学生在生活中遇挫后会出现退缩的反映,对此,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行为参照,让学生可以在榜样的激励下明白挫折的可战胜,从而使学生可以从榜样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以不断地激发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更好地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让学生了解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时面临的诸多挫折:如试验田的秧苗曾被人为破坏,多年研究未见理想成果还遭遇了质疑。但袁隆平却从未放弃,他始终坚守信念深入田间地头,反复地进行试验。最后历经数十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地培育出杂交水稻,有效地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

教师在讲述时可以重点突出袁隆平面对挫折的态度——不抱怨、不气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生就能以名人事迹为榜样有效地激发起自身在遇到挫折时的积极应对能力。

三、开展实践,助力超越挫折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格外地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倘若单一采用理论说教的方式就难以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挫折的意义。对此,教师可以积极地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在亲身体验中直面挫折与克服挫折,进而逐渐地超越挫折,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心理韧性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攀岩实践活动中,在活动前,教师要先为学生讲解攀岩的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在开始时,不少学生在尝试几次后就因手滑、体力不支而掉落,因此产生了挫败感。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积极地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如是否发力方式不对、耐力不足等。在学生调整后可以再次尝试,有的学生经过十几次努力终于成功登顶。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不但可以在实践中体验到挫折,还能充分地感受到超越挫折的喜悦,从而逐渐地明白只要坚持才能突破自我,使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超越挫折。

结束语:

初中生正处在思想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不但可以助力学生养成优良的心理品质,还能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学生冲动行为出现的概率。基于此,教师务必要善于掌控学生思想教育的特点,通过多元化的措施有效地提升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工作的效果,以有效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谭飞燕 . 课程融合挫折教育提升初中生心理韧性的实践研究 [D]. 南昌大学 , 2024. DOI:10.27232/d.cnki.gnchu.2024.001266.

[2] 王向阳 . 中学思政课挫折教育一体化的实施路径探究 [D]. 青海师范大学 , 2022. DOI:10.27778/d.cnki.gqhzy.2022.00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