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有效整合的研究
陈光祥
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中州街道办事处胜利路小学 河南商丘 476000
摘要:本文研究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效整合。课程重理论,活动重实践,二者的整合具必要性。针对资源不足、教师能力有限等挑战,提出优化资源、提升能力、完善评价等对策。实践路径包括主题衔接、方法融合及效果评估,实现知行合一。本研究认为,整合能提升德育实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活动;课程整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进步,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愈发受到重视。作为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重要载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教育实践中,二者往往各自为营:课程教学偏重理论灌输,德育活动则多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与深度,导致学生“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的现象较为普遍。如何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体系与德育活动的实践体验有效整合,不仅是提升小学德育质量的关键课题,也是新时代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求。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学校德育活动的内涵出发,分析二者整合的必要性与挑战,进而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与效果评估机制,旨在探索一条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与行为相统一的德育新模式,为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的内涵与关联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内涵与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与情境化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和公民责任感。该课程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依据,涵盖个人品德、社会规则、法律常识、国家意识等多个领域。其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最终成长为具有理性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课程内容设计注重循序渐进,从低年级的日常生活规范到高年级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逐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知。
(二)学校德育活动的特点与形式
学校德育活动是以实践性、体验性为主要特点的教育形式,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常见的活动形式包括主题班会、志愿服务、节日庆典、校园文化节、社会实践等。与课堂教学相比,德育活动具有灵活性强、参与度高、情境真实等优势。例如,植树节的环保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国庆节的升旗仪式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些活动通过情感调动和行为实践,使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理念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三)课程与活动整合的必要性与理论基础
道德与法治课程偏重理论学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传授,而德育活动则强调实践体验,二者功能互补,存在天然的整合基础。从教育学角度看,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真实情境中能够得到显著提升;从心理学视角,科尔布的体验学习理论强调经验转化对认知发展的作用。将课程与活动整合,不仅能弥补课堂教学实践性不足的短板,还能为德育活动注入更深刻的理论内涵。通过整合,学生能够在知行合一中深化理解,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此外,这种整合符合新时代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整合的现实挑战与对策
(一)整合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
尽管课程与活动整合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资源配置不足。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活动场地、经费支持或专业指导教师,导致活动设计流于形式。其次,教师能力有限。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缺乏将课程与活动融合的设计能力,整合效果不佳。再次,学生参与度不均。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在活动中表现积极,而有的则缺乏主动性,影响整体教育目标的实现。最后,评价体系单一。目前多以课堂成绩为主,缺乏对活动参与的科学评估,导致整合效果难以量化。
(二)解决挑战的具体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第一,优化资源配置。学校应加强与社区、企业等外部资源的合作,争取更多支持,例如邀请法律工作者参与模拟法庭活动,或利用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环保实践。第二,提升教师能力。通过定期培训和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掌握活动设计与课程融合的方法,例如如何将“规则意识”主题融入班级管理实践。第三,增强学生参与度。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设计多样化活动,如通过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积极性。第四,完善评价机制。建立课堂与活动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反馈,确保评价全面客观。
(三)整合的组织与管理保障
有效的整合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支持。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德育工作小组,负责课程与活动的统筹规划。例如,每学期初根据课程进度制定活动计划,确保主题一致性。此外,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鼓励班主任、道德与法治教师及心理辅导教师共同参与活动设计与实施。同时,学校需加强时间管理,避免活动与课程冲突,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开展大型实践,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与参与空间。这些保障措施能够为整合提供坚实基础。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整合的实践路径与效果评估
(一)课程内容与德育活动的主题衔接
整合的第一步是实现课程内容与活动主题的无缝对接。例如,在学习“家庭责任”单元时,可组织“感恩父母”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信、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在“法治教育”单元,可开展模拟法庭或普法宣传活动,让学生在扮演法官、律师等角色的过程中理解法律的公平性。这种主题衔接使课程内容从书本走向生活,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知识的认知,内化道德与法治理念。
(二)教学方法与活动形式的有机融合
教学方法与活动形式的融合是整合的关键环节。教师可采用项目式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将课堂与活动紧密结合。例如,在学习“诚信”主题时,课堂上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讨论诚信的价值,而课外则组织“诚信故事会”或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诚信的行为准则。此外,可引入信息技术支持,例如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动成果,或通过线上平台开展“环保小卫士”评选。这种动静结合、虚实相融的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增强了教育深度。
(三)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机制
整合效果的评估是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学校可设计多维评价体系,包括知识掌握、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三个方面。具体而言,知识掌握可通过课堂测试和讨论表现评估;情感态度可通过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反思日记观察;行为表现则可通过实践成果(如环保作品、志愿服务记录)衡量。此外,学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定期收集师生反馈,分析整合中的不足。例如,若发现学生对某类活动兴趣不高,可调整形式或内容;若教师反映时间不足,可优化课程安排。通过动态调整,确保整合策略不断完善。
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效整合,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通过明确二者的内涵与关联、解决现实挑战并设计科学实践路径,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行为的贯通。未来,学校应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整合模式,因地制宜地创新活动形式,同时加强家校合作,扩大教育影响力。只有在多方协同下,这种整合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买通. “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一体化实施:价值意蕴、问题检视与优化路径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5, 44 (03): 112-116.
[2]赵静华. 在综合实践作业中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力量 [J]. 中学教学参考, 2025, (06): 42-44.
[3]吕广乾. 新媒体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探析 [J]. 山西教育(管理), 2025, (02): 72-73.
[4]李丽英.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 [J]. 名师在线, 2025, 11 (04): 68-70.
[5]刘凤美.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体验式教学策略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 (01): 119-121.
[6]赵丽君. 基于道德与法治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J]. 华夏教师, 2025, (01): 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