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生本教育的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模式研究

作者

张柯柯

新疆巴州石油第一中学 841000

摘要:课堂互动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体现。在生本教育理念推动下,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互动为支点,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针对课堂互动中学生参与度不高、思维深度不足等问题,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从优化问题设计、重构小组合作机制、营造情境化课堂氛围、完善过程性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语文;课堂互动

在新课标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语文教学理念正逐步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生本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强调“以生为本、回归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主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与学习体验,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动参与。与传统语文课堂强调知识传授和教师主导不同,生本教育理念更注重课堂的互动性、生成性和生长性,这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优化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参与

课堂互动的核心在于“以问题为驱动”,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与表达欲望。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中常见的问题多为封闭式、重复式,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容易使课堂互动流于形式。因此,问题设计需实现由“教师设问”向“学生共创问题”的转变,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教师可围绕课文重点、文本内涵、人物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设置具有思辨性的探究问题。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不仅要问“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藤野先生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教育精神”“鲁迅为何深情回忆这位教师”,使学生在讨论中逐步建构文本意义。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应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开展学生自我提问与互问活动,让学生在生成性提问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课前预习阶段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提出不解之处,课中再带入集体互动讨论,激发更多观点的碰撞与深入。只有将问题从教师“单向传输”转变为“师生共创”“生生互动”,课堂才真正具备生本教育的活力。

二、重构小组合作机制,提升学生协同探究能力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小组合作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更是一种协同学习的互动机制,强调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经验分享与思维共建。当前许多初中语文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有效分工与目标导向,学生参与度和责任感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的互动效果。因此,构建具有生本价值的小组合作机制,关键在于“有目标、有分工、有交流、有反馈”。

首先,小组设置应科学合理,兼顾学生性格、能力、兴趣的差异,形成异质互补的学习群体。其次,在具体任务中应明确小组合作目标,如“理解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题”“构建写作思路”等,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中主动协作、深度参与。教师还应引导小组内成员进行角色分工,如组织者、记录者、汇报者、评价者,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责任和展示机会,增强合作的有效性。在课堂中,小组合作可以围绕朗读赏析、情境表演、文本改写、写作共创等环节展开。例如,在《社戏》的教学中,小组成员可以分角色进行情节演绎,然后围绕人物性格和环境描写展开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建构知识、碰撞观点、提升表达的过程,符合生本教育“以生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三、营造情境化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真实表达欲望

生本教育强调尊重学生情感与经验,倡导“温度课堂”的构建。在互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更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构建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情感体验与表达空间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内在动力。相比于机械问答和程式化讨论,情境化教学更容易引发学生共鸣与真实表达,有助于实现互动的深层转化。

情境的创设可以多样化。教师可结合文本内容创设情感情境、生活情境、戏剧情境等,让学生“带入角色、走进文本”。例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与“父爱”主题相关的影像,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与父亲的交往经历,引发情感共鸣,再回到文本品读细节,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互动讨论。又如,在《桃花源记》教学中,教师可组织“穿越式朗读”活动,引导学生设想自己进入桃花源之后的感受与行为,从而增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情感认同。教师在课堂语言、肢体动作、反馈语中也应体现温和、鼓励、开放的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表达自信。许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怕说、怕错”,往往源于课堂缺乏安全感和包容性。生本课堂应营造一种“鼓励尝试、尊重差异”的环境,使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被尊重与被认可。情境的核心不在“表演”,而在“唤醒”,通过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记忆与语言表达,使课堂由“教学生回答”转向“引导学生思考与表达”。这正是生本教育对课堂互动的深层要求。

四、完善过程性评价机制,促进互动教学持续改进

在生本教育理念中,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更是课堂互动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传统课堂评价往往以教师点评为主,强调结果导向,忽略了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思维发展与情感变化。而生本课堂互动更应重视“过程性”“多元性”“激励性”的评价机制,通过及时反馈和有效激励,引导学生持续参与互动、反思学习过程、提升语文素养。

首先,应强化课堂即时评价,通过语言激励、情感回应和思维引导等方式,及时肯定学生在互动中的思考与表达。例如,当学生在文本讨论中提出独特见解时,教师不仅要肯定其观点,还应追问、延伸、连接,引导全班进一步讨论,从而实现“以评促思、以评促讲”。这种互动式评价既能增强学生成就感,也能带动课堂整体思维氛围的提升。其次,应建立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学会从他人表达中学习、从自我反思中成长。例如,在小组合作展示后,其他小组可从“观点是否清晰”“语言是否有逻辑”“是否引发思考”等角度给予评价,教师再进行总结与提升,使评价成为学生“再学习”的平台。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简单的互动反馈表、互动观察记录单等工具,关注学生在互动中的语言参与、思维深度、情感反应等维度,积累真实数据,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五、结语

课堂互动不仅是教学形式的表层呈现,更是语文教育理念深度转化的重要载体。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初中语文课堂应回归学生本位,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和语言建构,构建更加开放、平等、真实、有温度的互动模式。只有真正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中被看见、被激发、被成就,语文教学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成为滋养学生生命成长的丰厚土壤。

参考文献:

[1]崔丽旸.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J].黑河教育,2022,(12):14-16.

[2]何军强.“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30):97-99.

[3]高亚运.沐生本阳光,与生共成长——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安徽教育科研,2024,(27):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