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通榆县重点污染源实时监测系统应用
李雪莹
吉林省通榆县生态环境监测站
一、引言
通榆县地处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区,是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缓冲带,其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东北地区生态安全格局。近年来,随着区域工业企业(如宏宇供热、三达水务等)排污监管强化、农业规模化发展及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扩张,污染源呈现多元化、动态化特征。传统人工采样与离散式监测模式已难以满足”精准治污、科学决策”的精细化管理需求。物联网技术凭借实时感知、可靠传输及智能处理优势,为破解通榆县污染源监测痛点提供了创新路径。本文聚焦该技术在通榆县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及农业面源)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部署及应用实践展开研究。
二、通榆县污染源现状与传统监测瓶颈
2.1 污染源类型与分布特征
通榆县污染源呈现”点面结合、工农交织”的复杂格局:
工业污染源:以热力发电(宏宇供热南北热源厂)、屠宰加工(牧原肉食品)及豆制品企业为主,废水排放涉及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及总磷超标风险,废气排放含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
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种植(玉米、绿豆)与畜禽养殖导致化肥农药流失、养殖废水渗漏,对地下水及霍林河支流水质构成威胁;
复合型污染: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与机动车尾气、施工扬尘形成区域性叠加污染。
2.2 传统监测模式的局限性
现有监测体系依赖人工定期采样、实验室分析及局部点位固定监测,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响应滞后:污染事故响应需6-24 小时,难以捕捉瞬时超标排放;
覆盖不足:农村地区及偏远企业存在监测盲区,农业面源污染监控近乎空白;
数据质量风险:人为干预采样过程、设备故障导致数据缺失率达 15%-20% ,且部门间数据壁垒明显,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三、物联网监测系统架构设计
3.1 感知层:多维度污染因子全域覆盖
针对通榆县地形特征(平原为主,局部盐碱地)与气候条件(冬季严寒),构建适应性传感器网络:
水质监测:在三达水务总排口、霍林河支流等关键点位部署pH 计、溶解氧(DO)、浊度、COD、氨氮及重金属传感器,采样频率达1 次/5 分钟;
大气监测:在宏宇供热厂等重点企业安装PM₂.₅/PM₁₀、SO₂、 NOx 传感器,同步采集温湿度、气压等气象参数;
工况联动监测:集成高清摄像头与工况传感器(设备启停、阀门状态),实现排污行为可视化与数据交叉验证。
传感器采用 -30∘C 至 70℃宽温设计,支持太阳能 + 蓄电池双供电,确保严寒季节稳定运行。
3.2 网络层:低功耗传输与云端数据枢纽
采用”边缘汇聚 + 广域传输”混合组网方案:
边缘层:通过 Modbus/RS-485 总线或 ZigBee 协议将传感器数据汇聚至边缘网关,完成数据预处理与本地存储;
传输层:边缘网关经NB-IoT(农村区域)或5G(城镇密集区)传输至省级环境监控云平台,数据传输遵循HJ212-2017 标准,采用AES 加密保障安全;
云端枢纽:依托华为云弹性计算资源,构建分布式数据库,实现日均 100万条监测数据的高效存储与调用。
3.3 应用层:智能分析与业务闭环管理
开发”监测- 预警- 处置- 反馈”全流程管理平台:
GIS 可视化监控:动态展示 127 个监测点位的污染物浓度、设备状态,生成污染热力图与扩散路径模拟;
多级预警机制:设置三级阈值(预警值、超标值、应急值),通过短信、APP 推送实现环保执法人员与企业负责人联动响应;
溯源分析模型:结合气象数据与地形参数,构建”污染源 - 环境质量 - 传输路径”关联模型,污染溯源准确率达 89% ;
公众监督接口:开放微信小程序实时查询功能,累计注册用户达1.2 万人,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四、系统实施与应用成效
4.1 典型场景应用
工业废水治理:三达水务污水处理厂通过系统实时监控尾水 COD 值,超标预警响应时间从4 小时缩短至15 分钟,2023 年达标排放率提升至99. 6% ;
燃煤废气管控:宏宇供热北热源厂实现 S02 浓度与脱硫塔运行参数联动监测,脱硫效率提升 12% ,年减少SO₂ 排放32 吨;
农业面源防控:瞻榆镇农田试验区通过土壤氮磷传感器指导精准施肥,化
肥使用量减少 18% ,周边水体总磷浓度下降 0.03mg/L 。
4.2 综合效益评估
监管效能:数据有效传输率达 92.3% ,较传统人工填报提升 32.6% ,2023年违法排污案件查处量同比增加 25% ;
成本优化:人工巡检频次减少 40% ,年节约运维成本约 68 万元,设备故障率下降至 3.2% ;
生态改善:重点监控断面水质优良率提升至 85% ,PM₂.₅ 年均浓度较系统投用前下降 9μg/m3 。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5.1 现存技术瓶颈
成本约束:传感器初期部署成本较高(单点位平均1.2 万元),制约全域覆盖推广;
环境干扰:盐碱地高湿度环境导致传感器校准周期缩短至 1 个月,增加运维压力;
数据融合不足:农业面源污染(如农药残留)痕量检测能力薄弱,需拓展纳米传感技术应用。
5.2 发展路径
技术融合:引入AI 视频分析识别偷排行为,构建数字孪生工厂模拟治污全流程;
标准建设:制定县域物联网监测设备地方标准,规范接口协议与数据格式;
机制创新:建立”环保链”联盟区块链,实现监测数据司法存证,推动跨部门协同执法。
总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通榆县重点污染源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全域感知、智能分析与业务闭环管理,有效破解传统监测响应滞后、覆盖不足等难题,为生态脆弱区县域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未来需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完善标准体系,推动物联网智慧监管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助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 刘翊惠,丁汉臻。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环保中的应用 [J]. 环境工程,2019,37(10):1-6.
[2] 张伟东,刘晓宇。基于云计算的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平台研究 [J]. 计算机科学,2020,47(S1):495-500.
[3] 王艳龙。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系统设计 [J]. 计算机工程,2023,49(8):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