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科学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坤

保定市徐水区师昌绪学校 072550

摘要: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当下,新课标要求小学科学课要更上一层楼,要让学生们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动手实践。项目化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正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给小学科学课带来了新鲜感,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满足新课标的目标。为了让项目化教学更有效,我们可以精心挑选项目主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改进教学步骤来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索。本文主要分析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科学项目化教学的实践策略,希望帮助小学科学老师们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科学;项目化教学;实践策略

引言:

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启蒙阶段。新课标强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与实践的机会。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综合素养。

一、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科学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知识整合,构建知识体系

小学科学涵盖多个领域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等。传统教学中,这些知识往往被孤立传授,学生难以将知识融会贯通。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校园生态系统”项目中,学生既要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生物知识),又要研究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地球科学知识),还要分析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物理知识)。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更加深入,实现了知识的整合与系统化。

(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项目化教学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与探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观察、实验、调查、分析等活动,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面对项目中的问题,学生要积极思考、提出假设、设计解决方案,培养了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在小组合作完成项目时,学生还能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例如在“自制小火箭”项目中,学生要设计火箭结构,选择合适材料,通过多次实验调试火箭性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尝试新方法,改进设计,创新能力得到激发。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理论计算,有的负责材料采购,有的负责实验操作,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锻炼,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科学项目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精设项目主题,点燃探索“引擎”

项目主题作为项目化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师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情况,来精心策划和设计富有创意的项目主题。一个优秀的项目主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在构思项目主题时,教师应当特别关注主题的综合性、趣味性以及实施的可行性。以当前社会关注的环保议题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校园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的项目主题。这个主题不仅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涵盖了物理学科中关于水流原理的知识、工程学科中关于管道铺设的技能,同时也融入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趣味性体现在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于如何有效利用校园内的雨水资源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该项目在小学阶段具有很高的可行性,所需材料容易获取,操作难度适中,不会给学生带来过大的挑战。在项目启动之初,教师可以利用展示校园雨天积水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来引发学生对于雨水利用的深入思考,从而点燃他们探索未知的“引擎”,富有创意的想法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二)创新教学流程,驱动深度“航行”

传统教学流程难以满足项目化教学需求,教师需创新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创新教学流程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与支持。以“空气占据空间”为例,教师从趣味实验“无法压扁的瓶子”开始,直观地展示了空气如何在水下占据空间,防止瓶子被压扁。这个现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引发了他们对空气特性的深入思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这一现象的初步理解和疑问,进一步点燃了学生对空气特性探索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自己的实验,如“小喷泉”“倒不进瓶中的水”“空气炮”等,实际操作观察空气压力如何推动物体。学生们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并分析数据,讨论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致性,以及这些结果如何帮助他们理解空气的特性。

(三)联动家校资源,拓展教学“疆域”

小学科学项目化教学需要丰富的资源支持,仅依靠学校资源难以满足项目需求。教师应联动家校资源,拓展教学空间,为项目化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学校可与家长合作,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家庭资源等,为项目开展提供帮助。例如在“探索家乡的自然资源”项目中,教师邀请从事地质工作的家长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解家乡的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知识。家长带来专业的地质标本,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在实地考察环节,家长志愿者协助教师带领学生到家乡的矿山、河流等地进行实地观察,采集样本。学生在家庭中,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利用家中的简单工具对采集的土壤、水样等进行初步检测。通过联动家校资源,学生获得了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拓展了教学“疆域”,提升了项目化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结语: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科学项目化教学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促进知识整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推动小学科学教学迈向新高度。小学科学教师应积极探索,不断优化项目化教学实践,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科学学习环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少年,为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时维锐.STEM理念下的小学科学项目式活动开展与评价路径探究[J].求知导刊,2024,(36):74-76.

[2]余雪菲.项目化学习视角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21):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