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学语文阅读:“本色语文” 理念下的《背影》教学解析

作者

刘宇菲

渤海大学 辽宁省锦州市 121013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逐渐摆脱了以往的固有模式,开始进行一些调整,以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语文教学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语文在被扭曲、语文在被夸大、语文在被提高、语文在被虚化,这些现象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语文越来越不像语文了,教语文的也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语文了。不禁让人思考“语文是什么?”这一最本原的问题。黄厚江老师针对语文教学的这些问题,提出了“本色语文”这一教学主张。

一、本色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

黄厚江老师提出本色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语文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

本色语文阅读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本色语文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积累”。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积累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在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指导下,学生们能够细致地品味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和句子,他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词汇,还学会了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本色语文阅读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黄厚江老师认为,语文综合素养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还包括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文化修养等多个层面。

二、本色语文阅读教学基本策略在《背影》中的运用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深入探讨本色语文阅读教学基本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本色语文强调在对文本的基本结构与内容理解的基础上,以问题为线索贯穿课堂教学,围绕语言活动展开,以实现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以文本理解为基础

以文本理解为基础,要求教师必须亲自研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把握文本的三重意义。第一重为作者意义和文本意义,即作者通过文字直接传达的意图以及文本本身客观呈现的含义。第二重是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即文本在所处社会环境与历史进程中所承载的价值与影响。第三重是个性意义和读者意义,也就是不同读者基于自身独特视角和经验对文本产生的个性化解读。因为,无论是一个词、一句话,还是一篇文章,都是对这三个层面的理解。语文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但不是所有答案都是正确的。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识别哪些答案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最佳的,哪些有待进一步提升。

《背影》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任务群是“情感哲思”。当前教学实践中,教师多聚焦于文本细节的分析,通过梳理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引导学生感受朱自清笔下父对子的关爱体贴以及子对父的敬重与不舍之情。但随时间的推移,学生与文本创作背景的时空距离逐渐拉大,部分学生出现情感理解障碍,甚至有学生提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或者学生对“父子深情”的理解较为肤浅,难以结合自身经历并产生共鸣。这种教学困境要求教师更深入地去研读、挖掘文本中的深刻内涵,对文本的作者意义、文本意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进行理解。温儒敏教授指出:《背影》令人感动之处不是“父慈子孝”能完全解释的,而是触及了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的“父子冲突”。黄厚江老师在讲授《背影》时也提及到“父子矛盾”,他向学生提供了朱自清与父亲近三十年间发生的各种矛盾。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教学策略来挖掘文本的几重意义,实现经典作品的现代性解读。在课前,教师可以布置适当的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成对文本背景资料的搜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展示朱自清与父亲之间发生的矛盾事件作为导入,再将学生的视线拉回文本,重点分析文本中表现父子间矛盾的关键语句,如“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等。通过师生共生完成对父子之间复杂情感的解读。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父与子”及“子与父”之间的情感变化,又能引导学生代入作者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自身经历产生情感共鸣,思考学生自身与家人的关系和情感。

(二)以问题探讨为引领

黄厚江老师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通过问题讨论来学习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直接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本。教师提出的启发性和思考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些问题通常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需要学生运用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推理。通过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同时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实现教学目标:理解文本中父亲深沉而无言的爱,体会儿子对父亲的愧疚之情,进而打破父子之间“爱”与“被爱”的隔膜,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完成文本基本内容的梳理后,可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我”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学生结合文本和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及教师提供的创作背景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语句及字词进行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在与学生讨论交流后,再次提出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情感的变化?在这一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文中找出表现父爱的一系列行为,进而分析作者对父亲外貌、动作、行为的细节描写,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父对子细腻的爱以及父子隔阂渐渐消融的痕迹。最后,教师提出问题:结合文中父亲与儿子的行为和语言,谈谈你对这段父子关系的理解。在生活中,你又是如何与父母相处的呢?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你产生了怎样的思考?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三)以语言活动为主体

钱梦龙先生说:“阅读教学就是以文本为凭借的语言训练”。可见语言活动的重要性。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语言活动时,教师需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语言活动的核心指向应当是文本,而不是指向语言;二是要以促进能力提升为导向,而不仅是知识获得;三是必须指向语文素养,而不是指向应试。同时,语言活动的设计必须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明确了本单元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在本课的“书后拓展”中,也提供了一系列的语句,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朴素、典雅与简净、细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散文的文体特点以及《背影》语言与其他作品语言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线索的贯穿使文本内容“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可以结合文本题目“背影”即文章的线索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背影”的语句并加以赏析。这不仅能够品析到作者语言的朴实、深刻,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由最初的不解到后来不知不觉的深刻感悟与思念。文本用细微琐碎之事和细腻平实的语言来抒发情感。例如,作者运用“蹒跚、探、穿、爬、攀、缩、微倾......”多个连续的动词,对“父亲买橘”的背影进行细致的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动词,帮助他们体会朱自清看似平淡实则极具表现力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