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构建分析
瞿琮
江苏省无锡市新城中学 2140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问题导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问题导学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本文探讨了问题导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意义及其具体策略,通过提出生活问题、运用趣味提问和概念引导问题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问题导学;初中地理教学;构建
初中地理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而问题导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能够很好的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问题导学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构建意义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新课改下的教育需求。因此,地理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1]。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还能有效缓解中考带来的压力,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
二、问题导学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构建策略
(一)提出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在《地球的运动》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手机时钟中有北京时间、纽约时间和伦敦时间等。这个看似简单的现象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时间不一样?”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将被引导去探讨地球自转的原理及其对昼夜交替的影响。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理解地球运动带来的时间差异,还会意识到这些地理现象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生活化问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探索中主动思考,从而掌握更深层次的地理知识。同时,通过讨论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二)运用趣味提问,提升课堂互动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尤其是《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中,运用趣味提问可以显著提升课堂的互动性[2]。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引人入胜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橘子在淮南生长得很好,而在淮北却变成了枳?”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不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气候、地形和土壤等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分组讨论、创设情境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南北方之间的自然差异,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此外,这种趣味性的问题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探索中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因此,将趣味提问融入教学,不仅提升了课堂氛围,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概念引导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
在《世界的气候》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思考与气候相关的问题。比如,在学生掌握了气温与纬度之间的基本关系后,教师可以借助希沃白板展示两个位于相同纬度但不同地区的实时气温数据,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相同纬度下,陆地的气温会出现差异?”通过这样的提问,教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气候差异的原因,还能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和空间想象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并学会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递,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结束语
问题导学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构建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当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有效的实施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升学生的问题思考和解决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继军.分析问题导学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构建[J].家长.2020,(33):120-121.
[2]司勇.问题导学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构建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