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管理的影响分析
谢晓敏
长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安徽合肥 230000
引言
乡镇土地作为乡村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托,其利用方式与管理效能对粮食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乡村振兴推进具有深远意义。参考《2024 年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报告》,我国乡镇土地在国土面积中占据极大比重,土地类型丰富多样,其中耕地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以及新型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乡镇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与土地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由此可见,系统梳理乡镇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深入探讨其对土地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对于健全乡镇土地治理体系、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价值。
1 乡镇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特征
1.1 耕地
近年来,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持续推进,乡镇耕地流转模式逐渐从“零散流转”向“连片托管”转型。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乡镇耕地连片流转(面积⩾100 亩)占比已达 62% ,较 2020 年提升 25 个百分点。以河南某粮食主产县为例,当地通过“村集体牵头 + 合作社运营”的探索实践,耕地流转率从 2020年的 28% 稳步提升至 2024 年的 75% ,机械化率同步从 55% 增长至 90% ,粮食亩产量亦实现 15% 的增长。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在经济因素影响下,耕地用途出现结构性变化,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如果树、苗木)或挖塘养鱼的耕地面积占比达到 8% ,个别经济发达区域该比例超过 15% ,这一现象值得在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
1.2 建设用地
当前,乡镇建设用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其一,乡镇企业用地(如农产品加工厂、冷链物流园)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速达 2.1%,2024 年已占乡镇建设用地总量的 28% ;其二,乡村旅游用地(如农家乐、民宿)快速扩张,近4 年新增面积逾300 万亩;其三,受人口流动影响,宅基地需求结构发生转变,随着乡镇人口回流,新建宅基地需求年均增长 1.5% ,但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当前闲置宅基地比例达 12% ,部分空心村更是超过 30% 。
1.3 生态用地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乡镇生态用地保护与修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通过三大途径实现生态功能优化:一是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20-2024 年全国乡镇累计实施退耕面积达 4500 万亩,主要集中于生态脆弱地区(如黄土高原、西南石漠化区域);二是开展工矿废弃地修复行动,累计完成1200 万亩废弃地修复,其中 80% 经修复后转化为林地或耕地;三是加强乡村水系治理,通过河塘清淤、生态护岸建设等举措,新增生态水面300 万亩。
2 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管理的双重影响
2.1 积极影响
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管理产生多维度影响:在集约化管理方面,耕地连片流转推动土地管理从“碎片化监管”转向“规模化服务”,如山东某乡镇成立“耕地流转服务中心”,统一处理合同备案、土壤监测等事务,管理效率提升 40%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通过“统一规划、集中入市”,使安徽某乡镇建设用地亩均收益从 15 万元跃升至 45 万元,管理重心聚焦于收益分配与用途管制。面对用地类型多元化,数字化技术加速管理升级,全国 85% 的乡镇部署“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巡查使耕地非粮化、违建用地发现效率提高 60% ,浙江、江苏等地试点的“智慧宅基地管理系统”将审批时间从 30 天压缩至 7 天。生态用地功能强化促使土地管理新增“生态红线管控”模块,湖北某生态县划分“核心保护区”与“一般修复区”实施差异化管理,全国乡镇建立“耕地 - 生态用地”占补平衡机制,2024 年补划耕地120 万亩,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2.2 消极影响
当前,乡镇土地利用变化给土地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土地利用规划层面,存在“更新慢、适配性低”的问题,规划周期长达 5 年一更新,难以满足乡村旅游、乡镇企业等快速变化的用地需求,如湖南某乡镇2022 年规划未纳入“乡村冷链物流用地”,致使 2023 年企业申请用地时无据可依,项目延误 6 个月;且部分规划间衔接不足,像生态红线与宅基地规划重叠,导致 30 户农民无法新建住房。产权管理方面,耕地流转、宅基地使用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因产权不清纠纷频发,如耕地流转书面合同签订率仅 68% ,租金支付等纠纷占比 35% ,宅基地纠纷因历史遗留问题年均增长 1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纠纷占比达 28% 。执法监管面临“人员少、范围广、手段弱”的困境,平均每个乡镇仅 2-3 名执法人员却需管理数千平方公里土地,违建用地发现率不足 50% ,“夜间施工、快速违建”难以取证,处罚整改到位率仅 60% 。生态用地管理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现象,退耕还林还草地块因管护资金不足,复耕率达 8% ,部分生态修复工程质量差,水土保持能力提升不足 10% 。
3 乡镇土地管理适配利用变化的优化路径
3.1 完善规划体系
加快“多规合一”落地与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为优化乡镇土地管理,需在 2025 年前实现全国乡镇“多规合一”全覆盖,统一规划基数与用地分类,如将“乡村旅游用地”纳入建设用地分类,并建立“一张图”管理平台,有效解决规划冲突。例如江苏某乡镇通过“多规合一”,将原冲突的“生态红线”与“宅基地规划”调整为“生态缓冲区 + 集中居住点”,平衡生态保护与住房需求。同时,针对乡镇临时性、应急性用地,如乡村旅游临时停车场、农产品临时仓储等,简化规划调整流程,授权乡镇政府“先审批 - 后备案”(周期 7 天内),并建立“年度评估 - 动态微调”制度,每年根据用地变化评估规划适配性,及时调整不合理内容,如非粮化严重区域的耕地保护规划。
3.2 强化产权管理
完善产权登记与权能界定体系:2026 年前需完成乡镇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耕地流转经营权的登记工作,构建“房地一体”的不动产登记体系。针对空心村闲置宅基地,遵循“村集体主导- 农民自愿”原则开展确权登记,为后续盘活利用(如出租、入股)奠定基础。同时,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归使用者、收益权按比例分配(集体占 50%-70% ,农民占 30%-50% )”;出台《乡镇耕地流转经营权管理办法》,规范流转合同要素(明确租金、期限、用途),建立经营权登记备案制度,有效减少土地纠纷。
结束语
乡镇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与乡村振兴、城镇化进程息息相关,这一过程为土地管理工作带来了新契机与新课题。在土地管理向集约化、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未来乡镇土地管理工作不妨以适应变化、服务发展为导向,通过完善“多规合一”机制、规范产权登记工作、借助技术手段优化执法流程、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推动土地管理朝着有序利用、高效治理、生态安全的方向迈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化,乡镇土地利用类型或将更加丰富多样,数字农业用地、乡村冷链物流用地等新型用地需求可能进一步增长。在此背景下,土地管理工作可考虑探索更多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付伟 . 新时期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的土地管理策略 [J]. 现代化农业 ,2021(8):40-42.
[2] 彭哲 . 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途径 [J]. 黑龙江粮食 ,2021(10):74-75.
[3] 董秀春 , 李宗南 , 蒋怡 , 等 . 成都郊区农业乡镇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J]. 中国农业信息 ,2020,32(03):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