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山水林田湖草沙海:从认知走向共护

作者

孙水

山水林田湖草沙海:从认知走向共护 孙水 中国地图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54

1 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的生态系统框架

“山水林田湖草沙海”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框架,从整体性角度构建起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的自然环境保护与治理;统筹兼顾、系统协调、持续发展,表明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含义,凸显了各生态要素自身的重要性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山是自然地理、地貌形态的基本单元;水为自然生态物质循环与生命活动的基本载体;林是大地之绿,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要素,与生态系统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田是人类社会的经济物质生产基础;湖是地理格局上水量交流的生态系统及环境。草本植物丰富,能够对生态系统进行自动调节;沙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特征及生态系统治理目标,对于降水蓄积和地面覆盖具有重要价值;海是现代地球陆海生态系统在地表环境变迁下的标志,以及地球生态演化的尺度和空间。

山是系统的基础单元之一。山不仅有发源水,还包括丰沛的生物资源等。山地生态系统有天然的水源涵养系统,能有效调节山洪、减少泥石流等。因此,山地保护及治理是生态安全的保证。

水是任何生命存在的前提。水资源丰沛与否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中国地表的水系是由河流、湖泊、湿地等水体生态系统组成的重要生态保护格局。水源的保护,水源污染的防治,水资源的利用,成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作。

森林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增加森林覆盖率能够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全球水循环、改善空气质量、净化环境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森林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生态修复重点内容之一。

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为媒介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粮食,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问题和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运用适当的耕作方式和农业经营模式能够在满足人类生产需求的基础上保护土地资源与优化土壤质量,防止土地退化与生态破坏问题。

湖作为内陆水体,湖泊的调节作用对水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湖泊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周围生态环境的稳定,湖泊是丰饶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众多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因此做好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对保护水质清洁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草地生态系统是地表生物链的一部分。草原是诸多草食动物的家园,维护草地生态功能不仅有助于生物多样性,还有利于防治沙漠化和维护土壤结构完整性。尤其是我国西北、内蒙古地区,草地沙漠化加剧将加快沙漠化进程,冲击区域生态安全。

沙漠生态区,这也是全球性的环境困扰问题。我国沙漠化区域面积广泛,极大地影响了土地可持续发展。运用生态恢复技术,可大大提升沙漠地区土地生态质量、遏制沙漠化进程、提高生态修复水平。

海是全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全球碳循环的主要环节,海洋污染及过度开采问题需要世界范围的重视,通过建设海洋保护区及国际合作,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山水林田湖草沙海是一整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结构,每个生态系统要素的健康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依赖其他因素的保护和发展、相互协同治理,全面推行这样的综合治理体系,也是构建生态文明、谋求长远发展的方式。

2 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的生态共护

2.1 提升公众认知

加强认识是达成“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生态共护的前提。生态治理不只是政府或专家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要做好全社会的事,必须从公众的环境保护认识、生态环境的认知入手。现实中,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但是很多人对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甚至有“环境保护是专家的事”“环境问题是遥远的问题”的误区。

教育是最基本的环境保护手段,通过学校将生态环境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在课堂学习、社会实践中建立正确的生态知识理念,激发青少年环保意识。这种环保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科学知识教育,还要加强他们情感方面的教育和具体行为方面的要求。它应该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生态系统与关系的基础上,加强自身行动方面的觉悟,也可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报刊媒体等途径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相关的事例,加强社会大众对“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的认知,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形态的生态要素是共生共存、共同维系生态平衡的。更多地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方法和要求,号召人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如节约水资源、节约生活中的资源、爱护草地等。

2.2 科技创新助力生态保护

以科技创新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生态协同。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实践“两山理论”的“第一动力”,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成就使得科技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手段可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撑和更高效的治理解决方案,实现精准治理、长久修复。

一方面,遥感技术可以有效获取广义上的生态环境数据,生态环境监测中,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以及无人机的监测,在远程获得广域范围内水资源、沙漠化、森林覆盖率等数据,通过遥感数据来评估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进而帮助生态决策,判断环境污染与否;通过遥感技术还可以动态监测生态保护区的数据变化,从而尽早发现生态危机,防止生态环境问题扩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借助于深度学习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及时分析大量的生态大数据,发掘数据背后的生态危机;通过图像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研判水质变化趋势、沙漠化进程等,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环境未来的预测,以精准、科学的数据做出精准的决策,降低盲目决策的风险。

2.3 生态修复与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是“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生态共护的重要内容,持续发展是生态修复的最终追求。生态修复就是通过人工修复或自然修复使已经遭到破坏或者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的过程。由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生态修复作为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在沙漠化、湿地退化、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上都势在必行,修复任务十分紧迫。

在沙漠地区进行耐旱的植被种植和防风固沙林的建设,阻止沙漠化的扩大,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利用土地和控制过度开发的无序活动,达到阻挡沙漠化的发生的生态问题。对已经损毁严重的地方,采取人工干预,再依靠一些技术手段,如水土保护工程、湿地保护工程等,能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显著的成效,使生态系统加速复原。生态治理不只是短期内对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行处理,也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不可共存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以绿色产业为发展路径,绿色农业、可再生能源等方面,为当地的经济收入提供经济来源,也可以保护生态的同时发展经济。以发展低碳、绿色发展的方式,为资源的可持续循环提供资源支持。

山水林田湖草沙海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它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密联结起来。人作为这一联结中的重要一环,要增强生态意识,实现从个人到大众的积极参与,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协同构建美好生态环境,共建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