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

作者

张小艳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

当前,职业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缺乏等。笔者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专业教师进行了深入调研后,进而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期为相关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一、调研结果呈现

在实际调研中,笔者针对学生主要了解其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接受度、学习收获与期望;面向教师重点探究思政元素融入方法、教学过程中的困难与创新实践。调研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具体结果如下:

1.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方面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从多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如在专业知识层面,从行车调度规则挖掘严谨科学态度,从票务管理挖掘诚信廉洁品质;在行业发展历程里,以我国地铁从无到有的突破激发爱国情怀;在企业文化中,引入地铁公司服务理念培养敬业精神。在具体的实施和融入途径上,教师多采用案例教学。然而,问题也较突出,近40%教师反映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不够,25%的课程存在思政与专业知识“两张皮”现象,生硬拼接,学生接受度低。

2.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方面

教师参与思政培训积极性提升,近60%教师近2年参加思政专题培训,学习思政理论、教学方法创新。部分教师尝试创新教学方法,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推送思政微视频预习,线下组织讨论深化理解;情境教学创设地铁运营突发场景,锻炼学生应变与责任担当。但挑战犹存,超50%教师表示在思政元素与专业精准融合上有困难,难以把握融入时机与深度;还有教师担忧思政内容过多影响专业教学进度与学生专业技能掌握。

3.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反馈

超63.8%的学生认可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认为有助于提升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如在学习客运组织课程后,学生更注重乘客需求,服务意识增强。学习态度上,约66%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思考,参与课堂思政讨论,但仍有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觉得思政内容枯燥,这部分学生占比约30%,多因教学方法缺乏吸引力、思政内容脱离实际。此外,学生期望增加更多职场真实案例、实地参观体验等实践活动,加深思政感知。

二、典型案例深度剖析

为深入探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特选取具有代表性课程案例进行剖析如下:

1.《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案例

该课程紧密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岗位需求,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教师依据岗位操作标准与服务规范,提炼出敬业精神、团队协作、人文关怀等思政要点。如在讲授车站客流组织时,引入兰州地铁高峰时段客流疏导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协同合作保障运营秩序的责任担当;以老年乘客、特殊群体乘车帮扶事迹,培育学生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上创新求变,采用情境教学法,模拟车站突发大客流、乘客纠纷等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锻炼应变与沟通能力,深刻领悟客运服务人员职业道德。同时,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线上推送全国地铁优质服务案例视频供课前预习,课中借助智慧职教平台互动答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思政教育渗透力。

2.《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案例

此课程聚焦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整体,紧扣《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在调度指挥技术章节,以行车调度员岗位为切入点,剖析行业标准与规范,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与职业敬畏心;课中引入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开通背后的科研攻关故事,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展现我国城轨技术自主创新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案例教学独具匠心,选取国内外地铁运营事故深度剖析,组织学生分组研讨事故原因、应急处置得失,促使学生树立安全至上理念,强化责任意识;课后安排学生调研兰州地铁运营情况,撰写报告并课堂汇报,锻炼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为城市交通发展贡献智慧的担当精神。

多元思政元素巧妙嵌入,从调度指令精准传达领悟团队协作要义,借行业劳模事迹弘扬工匠精神,结合绿色城轨发展探讨环保责任,探索车站特色文化设计增强文化自信,使思政与专业知识水乳交融,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投身交通强国建设储备德才兼备人才。

三、当前问题及归因探究

1.顶层设计待完善

院校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顶层规划。虽意识到思政教育重要性,但未将其深度融入专业发展长期战略,课程思政多为零散、应急举措,未形成常态化、制度化推进机制。课程标准融合欠佳,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虽提及思政目标,但多笼统宽泛,未依课程章节、知识点细化思政融入点与教学要求,导致教师教学无精准指引,思政与专业教学 “两张皮”。评价体系滞后,重专业知识考核、轻思政素养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对学生职业操守、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等思政表现缺乏有效测评手段,难以激励引导师生重视课程思政实践。

2.教师思政素养参差不齐

教师思政知识储备不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多毕业于理工科院校,专业知识扎实,但思政理论学习欠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领悟不深,难以从专业知识中敏锐捕捉思政元素,挖掘浮于表面,无法构建系统思政知识网络融入教学。教学方法运用单一,部分教师虽尝试课程思政,仍以传统理论讲授为主,生硬灌输思政内容,未结合城轨专业实践性、情境性强特点创新教学,如案例教学选例陈旧、脱离行业实际,小组讨论引导不足,学生参与度低,思政教育流于形式。培训体系不完善,院校思政培训多聚焦思政理论课教师,对专业教师培训针对性弱,培训内容未紧密围绕城轨专业思政需求,且培训频次少、时长短,教师难系统提升思政教学能力,持续学习动力不足。

3.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不深入

思政元素挖掘表面化,教师常从专业教材表面提取少量思政点,未深入剖析专业知识背后历史文化、社会价值、伦理道德内涵。如讲行车组织仅提安全法规条文,未深挖法规背后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担当;讲车站设计忽视蕴含的城市人文关怀、绿色发展理念,思政教育深度广度欠缺。融合缺乏系统性,挖掘的思政元素未依课程逻辑、学生认知规律有机融入教学,呈碎片化堆砌,未构建思政教育主线贯穿专业课程始终,各章节思政内容孤立,学生难形成完整思政认知体系。忽视学生需求,挖掘融合未充分考量学生兴趣、职业发展困惑,思政内容与学生未来职场挑战、职业成长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思政对职业素养提升的实用价值,学习积极性受挫。

4.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薄弱

理论讲授为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多依赖课堂理论讲解,教师照本宣科读思政案例、讲思政理论,学生被动听,缺乏互动体验,难以触动学生思想情感,内化思政价值。实践教学思政融入少,实训实习侧重专业技能训练,忽视思政渗透。如车站实训关注票务操作、客流疏导流程熟练度,未强调对乘客服务态度、敬业精神培养;企业实习缺思政指导,学生未从实习中深度体悟行业职业精神。校企协同育人不足,校企合作多聚焦专业技术提升、就业岗位对接,未将思政教育纳入合作核心,企业参与课程思政设计、教学、评价程度低,未充分发挥职场育人优势,未为学生打造全程思政育人环境。

四、改进策略研讨

1.强化顶层设计

院校应依据“大思政课”建设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准定位思政教育目标,细化至每学期、每课程,使思政与专业培养深度融合。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多元评价主体,涵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拓展评价内容,从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至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思政维度;创新评价方式,结合课堂表现、实践成果、职业操守跟踪等,以评促建,保障课程思政落地见效。

2.提升教师思政能力

院校需加大思政培训投入,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思政专题培训,涵盖思政理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等课程,邀请思政专家、教学名师讲学,提升教师思政理论水平。鼓励教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跨专业、跨学科交流合作,共同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教学方案,发挥团队智慧。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显著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等方面倾斜,激发教师投身思政教学热情,增强教师持续提升思政能力动力。

3.深挖与精准融合思政元素

教师应深度剖析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文化、历史、法规等,结合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挖掘如 “地铁精神”、行业安全发展历程、票务法规背后诚信要求等思政元素,形成思政素材库。依据课程章节逻辑、学生认知规律,将思政元素精准融入,以客运组织课程为例,在客流高峰应对章节融入责任担当,在服务规范讲解融入人文关怀,使思政与专业学习自然衔接,契合学生职业成长需求。关注行业时事热点,如新技术应用、重大项目突破,及时更新思政案例,保持思政教育鲜活性,让学生感知行业发展脉搏与时代责任。

4.创新教学方法与强化实践

课堂教学引入多元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教学,布置如 “设计地铁车站无障碍服务优化方案”项目,培养学生创新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融入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思政元素;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虚拟仿真软件模拟地铁运营场景,嵌入思政提示,增强学生体验感。打造校内思政实践平台,建设城轨文化长廊、模拟车站思政角,展示行业英模事迹、安全警示案例;深化校企合作,与地铁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导师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在实习中践行职业精神,校企联合开发实践教材,将思政融入实习任务、考核标准,全方位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