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的新探索

作者

黄智勇

长汀县第四中学 366300

前言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核心素养成了教育领域热门话题,初中历史作为承载人类文明和民族记忆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独具优势,然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过于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故而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路径乃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围绕此主题深入研究,期望能为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贡献力量。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各国间交流与合作愈发频繁起来,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以及竞争也一并存在着。对于学生而言,对其历史核心素养加以培养,能促使他们更为良好地去了解世界历史那发展的脉络,对不同国家以及民族的文化传统予以认识,使得国际视野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得以增强,进而达成对时代发展需求更好适应的目的。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是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就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来讲,能够让学生学会运用时间与空间的概念针对历史事件展开分析;就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而言,能够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批判性思维;就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来说,能够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历史问题加以看待;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而论,能够让学生民族自豪感以及责任感得以增强。这些素养的形成,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帮助的,能让学生成为具备健全人格以及综合能力的人才。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的新探索

(一)创设真实历史情境,强化时空观念与历史理解

激活课堂的关键在于创设真实历史情境,教师可通过整合历史地图、文物图片、历史影像等素材来达成这一目的。在具体操作上,可配合角色扮演对历史场景予以还原,从而让学生能够沉浸式体验历史。

在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的教授过程中,对于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这一时期的时空脉络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动态历史地图展示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的政权变迁情况。在引导学生探讨书法艺术、服饰制度、度量衡统一尝试以及民族工艺中的统一因素与民族融合迹象上,教师接下来通过展示《兰亭序》摹本、《女史箴图》残卷、北魏孝文帝改革铜权等文物图片来达成。而对于展现南北军事文化碰撞和族群互动,教师随后借助播放依据《宋书》《魏书》改编的影像片段得以实现,借此重现淝水之战、江南地区侨置州郡等场景。为了让学生体验制度创新和经济交流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统一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模拟讨论,安排学生扮演北魏孝文帝与保守贵族、南迁士族与南方土著等角色,围绕迁都洛阳、“均田制”土地分配、“丝绸之路”技术交换等议题展开辩论。

(二)开展史料探究活动,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以史料作为载体。在历史教学当中,应当把史料当作核心资源来运用,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展开探究,使其如同“历史学家”一般去行事。对于史料类型的选取,教师需精心为之,涵盖文字、图像、实物、口述等多样的形式,进而构建起多维且立体的学习情境,助力学生突破单一视角的局限。

如学习“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这部分内容时,对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师可凭借提供多维度史料的方式来达成。就像可引用诸多资料,有李时珍《本草纲目》里关于药物炮制的记载,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插图以及“乃粒”“乃服”等篇章,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的序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针对西方科技书籍的评述,《红楼梦》里对诸如钟表这类西洋器物的描写,乾隆年间的《万国来朝图》,还有马戛尔尼访华日记等等。这些资料所涉及的方面颇为广泛,从科技领域,到文学范畴,再到外交方面均有涵盖。

在此之后,引导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四个主题展开探讨,这四个主题分别是“传统科技的总结与突破”、“中西方科技的交流与碰撞”、“文化作品中的时代印记”、“官方与民间的认知差异”。通过对《天工开物》和《几何原本》进行对比分析,来探究明清时期科技所具有的独特定位。学生们会去研究士大夫阶层对待传统与外来知识的态度,以及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社会生活和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

(三)推进跨学科整合,拓展历史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推进跨学科整合方面,对于拓展历史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有着重要意义。历史和多学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借助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能够突破学科之间存在的壁垒,进而实现学习广度与深度的有效拓展。

以“唐诗中的盛唐气象”这一主题为例,可以对多学科知识加以整合:在语文课上,针对杜甫、李白的诗歌展开分析,对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进行解读;地理课则结合交通地图,去探讨交通、疆域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给诗歌带来的影响;美术课通过欣赏唐代的壁画、陶俑,实现对文化繁荣在艺术领域具体体现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从多个维度对盛唐文化形成全面的认识。在“古代科技与文明”这一项目当中,当探究四大发明的影响之时,一方面需要运用历史知识对其背景、路径以及意义加以梳理,另一方面还要融合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来理解相关的技术原理,如此一来,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家国情怀教育,实现价值引领

育人使命肩负于历史教学之上,爱国主义教育应全过程融入其中。教师可借助讲述岳飞、林则徐、钱学森等英雄事迹这一方式,使学生能对爱国奉献等民族精神有所感受,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得以激发。凭借结合抗战胜利日、国庆节等重大纪念日开展诸如观看纪录片、讲述英雄故事、了解国家发展历程等活动,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得以增强。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关注现实,从历史当中汲取启示,像从环境破坏事件里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从民族交往史中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从战争与和平事件中领悟和平发展的主题。让学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正确三观得以树立,社会责任感得到培养,进而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并非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灵魂塑造与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在核心素养导向之下,历史教学从“教历史”到“用历史育人”的深刻转型势在必行。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必然会在核心素养培养的道路上持续前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肖洁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实践 [J]. 中学政史地 ( 教学指导 ), 2025, (07): 17-18.

[2] 卢耀春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J]. 教育界 ,2025, (19): 29-31.

[3] 刘洪锋 .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A]. 2025素质教育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 2025:4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