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低结构材料在幼儿园STEM 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周楚楚

苏州工业园区星慧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前言:

幼儿教育范畴对 STEM 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攀升,其突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多个领域的整合,意在提升幼儿的探索本领、创新思维及实践素养。幼儿园身为幼儿启蒙教育重要场所,如何将 STEM 理念合理地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成为教育工作者钻研的重点范畴。低结构材料凭借其开放、多样、可变等特性,能够为幼儿园 STEM 活动的开展呈上独特的承载体。该类材料能打破传统教具功能固有的约束,赋予幼儿充分的自主钻研空间,合乎幼儿以具象思维为主要手段、借助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认识世界的认知属性。采用低结构材料推进 STEM 活动开展,既能让幼儿园教育内容更丰富多元、形式更多样,也可为幼儿打造更贴合生活点滴、更具妙趣的学习过程,对实现幼儿教育高质量发展具备积极意义。

一、低结构材料及幼儿园STEM 活动概述

低结构材料是未经过刻意雕琢,形态和功能表现出开放性的材料,常见的有自然物质材料(如树枝、石块、贝壳的状况)、生活废弃物品(纸盒、瓶盖、布料这般情形)及简易半成品物料(如木条、绳线、海绵)等,其主要特征呈现“玩法不固定”,能依照使用者的需求灵活调整。例如,多个瓶盖可拼摆成图案,也可搭建成“桥梁”,也能充当“货币”开展游戏。这种特性跟幼儿“以物代物”思维特点相适配,为其留出自由想象与创造的空间维度[1]。

幼 儿 园 STEM 活 动 为 科 学(Science)、 技 术(Technology)、 工 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等多领域内容有机整合的幼儿探索活动。STEM 活动并非学科知识的简单糅合,而是以现实情境里的问题作指引,驱动幼儿借助动手操作达成跨领域学习,如幼儿参与“搭建能遮阳小房子”活动时需对影子变化进行查看。其关键价值聚焦于培育幼儿的 STEM 素养:以亲身体验“提出课题—拟订方案—动手尝试—验证改进”的全环节探究流程,催生科学探索爱好;合作推进任务的时段,提高沟通配合与创新实践水平,为后续系统学习铸牢思维基础。

二、基于低结构材料的幼儿园STEM 活动开展策略

(一)深挖资源潜能,搭建多元材料支持网络

低结构材料是幼儿园 STEM 活动开展的物质支撑,若材料形式单一或获取存在阻碍,会抑制幼儿探究维度的拓展,难以达成STEM 活动多领域交互融合目标。

创立“三级素材采集架构”。以家庭材料池作为第一级,创制“材料捐赠清单”,发放给各位家长,清单按可回收生活物件(酸奶盒、快递纸箱、旧毛衣)、自然恩赐物件(花生壳、玉米棒、银杏叶)等进行类别划分。

社区资源站划分为第二级,与周边的花店合作,收集被修剪的花枝和花泥,与布艺店洽谈,获取废弃的布片、海绵团;和附近农场建立起联系纽带,定期采集稻草、玉米皮等作物附带产物。

第三层级为幼儿园自制的资源库。教师可以在空闲时段开展材料初步加工:将硬纸板切割成规格各异的矩形板片,把布料切割成大小有别的块状,保留原始的边缘;对塑料瓶进行裁剪处理,做成带刻度和不带刻度的两种容器,为所有加工完毕的材料标注可变形方向。

(二)聚焦探究过程,设计阶梯式活动实施链

幼儿认知成长呈现出阶段属性,STEM 活动欠缺层次的递进安排,易让能力高强的幼儿觉得轻而易举、能力低弱的幼儿觉得障碍重重,不能充分唤起全体幼儿的钻研热忱,对此教师可把活动规划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为“材料感知层”,活动持续时长控制在 15~20 分钟范畴。教师主要投置单一类别的低结构物料,诸如粗细有别的树枝,不界定具体的任务范畴,只提供“自由探索提示卡”(用手去摸,它们在特征上有怎样的差别?怎样达成让树枝站立的效果?)。教师于活动期间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情形,为各个幼儿设立起“材料互动档案”,标记其感兴趣材料的特性及探索途径。

中级阶段即“问题解决层”。教师以“真实情境小任务”为牵引,把两三种有关联的材料整合起来,如提供气球、吸管、棉线这般,设定探究任务“怎样让气球在绳子上移动跨越更远路程?”。教师再凭借启发性的提问推动探究活动:教师提出“若将吸管换位置粘贴,气球方向是否改变”,激励幼儿记录不同尝试结果 [2]。

“项目探究层”为高级阶段。教师举办时长 1 至 2 周的主题活动,选定“社区小工程师”这类真实主题,合并多类低结构材料组合。活动起步阶段举办“问题头脑风暴会”,幼儿提出拟解决的具体事项;中期开展分组设计制作相关工作,每组幼儿需明确各自任务分工。教师提供工程设计相关表格,另外定期开办“进度分享沟通会”,赞同各组借鉴其他组实用的办法;最终开展“项目成果呈现展”,邀请家长参观幼儿设计过程的记录与最终的成品。

(三)构建发展性评价,完善活动质量保障圈

发展性评价可聚焦活动的整个进程,能迅速识别活动设计与材料投放里的差错,为STEM 活动的优化给予佐证,形成“实践-评定-改善”的积极循环。

教师构建“三维度评估体系”。第一维度采用“探究行为观察”,教师借助“行为记录表”,根据科学探究(是否自主提出假设、是否尝试控制参量)、工程实践(是否可选用合适材料达成理念、是否可对作品开展调整)、合作交流(是否能清晰表述自身观点、是否能接纳同伴的建言)三个子范畴,采用“频次记录法”,按周形成每个幼儿的“行为发展曲线”。

第二个维度为“幼儿成长档案袋”,采集幼儿在活动里的多样成果:起始阶段的材料探索笔记(涂鸦、符号记录形式)、中间时期的设计初图、结尾阶段的作品照片和改进说明。

教师以“活动质量反思”作为第三维度,每周开展“STEM 活动研讨会”,聚焦材料适配性(本次活动里哪种材料激发的探究行为最为频繁?)、任务契合度(任务难易程度是否可让 80% 以上幼儿参与进来?)、领域融合的实际情况(活动是否把科学与工程领域学习目标有效整合?就三个问题进行研讨,形成“改进提案清单”,若发现某类材料被运用的频率低下,对原因分析之后调整投放途径;若任务难度处于较高水平,则解析为更周全细致的小步骤,借此形成低结构材料应用的反馈循环模式。

结束语:

本文结合低结构材料和幼儿园 STEM 活动的特点,提出搭建多元材料支持网、设计阶梯式活动实施链、完善活动质量保障圈等基于低结构材料的 STEM 活动开展策略,能有效推动 STEM 活动在幼儿园的落地实施,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与创新素养。未来,幼儿教师需积极探索低结构材料与 STEM 教育理念的创新结合模式,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 银 . 低 结 构 材 料 在 幼 儿 园 自 主 游 戏 中 的 应 用 策 略 [J]. 智力 ,2025,(15):104-107.

[2] 陈霞玲 . 低结构材料中的文化启蒙 [J]. 家教世界 ,2025,(1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