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巧用文本细读,点亮文言课堂
徐志红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 361026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它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让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内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让他们在整体上得到提升。在新课标下,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强化对文言文的深入阐释,用文言文文本细读来扭转学生的片面认识,让师生一起进入古代文学的世界。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文本细读;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语文学科加强了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文言文一直是教学难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认知,基于文言文的教学要求和目标,运用文本细读法开展教学活动,以便学生全面了解文言文的具体内容,深入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句,从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所谓文本细读并不是仔细阅读,而是要在字、词、句中联系上下文,在表层含义中探寻言外之意,关注文本内容的整体性与内在意蕴。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不应单纯学习知识,更要掌握学好文言文的方法。文本细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文本细读突出一个“细”字,注重培养学生精读、细读的阅读习惯,启发学生关注文本词语背后的内容。学生的思维只有持续在线才能进入细读,才能深化理解与领悟,从而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二、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深度分析词义句意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词义和句意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文言文中一些生僻字和古代用法的理解,从而使学生逐步分析词句的含义,以此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以《桃花源记》为例,教师在运用文本细读法时,首先可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细致分析那些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或意义发生变化的生僻字和古代用法。比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中的“缘”,在现代汉语中多指“缘故、因为”,但在文中却作“沿着”解,通过这样的对比讲解,学生不仅能掌握其古义,还能感受到文言文的精炼与雅致。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句意,通过上下文联系、语法结构分析等方法,理解句子背后的深层含义。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不仅描绘了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的优美与和谐,还透露出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通过细读,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用词之精准,以及如何通过景物描写寄托情感。
(二)营造情境增强体验
文言文措辞美、意境美、情感美,开展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能增强学生美的体验。文言文是古人在特定情境创造的文本,作者将自身情感倾注在宇宙万象中,学生在文言文细读鉴赏中深度学习,解其意、入其境、悟其情。为深化学生美的体验,教师可以合理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为学生创设视听结合的审美环境,渲染审美氛围,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从而发挥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桃花源记》为例,教师若能巧妙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更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审美环境,让美的体验更加深刻而持久。想象一下,当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缓缓展开一幅幅精美的桃花源画卷时,那绚烂的桃花、清澈的溪流、错落有致的屋舍,仿佛穿越时空而来,瞬间将学生带入那个与世隔绝的仙境之中。配乐响起,悠扬的古筝曲与潺潺水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让学生仿佛能听见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惊叹,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震撼与向往。在这样的视听盛宴中,教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品味《桃花源记》的文本之美。他们不仅关注于字词的精妙运用,更在于通过想象与联想,构建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解其意、入其境、悟其情。学生们开始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绘那个理想国度的美好,分享自己对“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解与感受,甚至开始思考这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反思。
(三)注重背景知识讲解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解力,但是在遇到某些文言文的时候,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进行指导与激励,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从而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进行学习。考虑到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行为大部分都是由兴趣引起的,所以,老师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利用文本细读法来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能够在积极地进行逐字分析、逐句理解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文言文的内容一般都是历史,文化,哲学,如果学生不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就会影响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这一点上,老师应该把重点放在解释背景知识上,这样就能开阔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和文言文相关的知识,使他们的理解力得到提升。
《富贵不能淫》作为孟子思想的体现,其深邃的哲理与鲜明的时代背景相得益彰。教师在授课前,可先通过讲述孟子生平、战国时期的政治风貌及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等背景知识,为学生铺设一条通往文本深处的桥梁。这样的导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激发他们探究文本背后深层次意义的好奇心。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分析,从字词的基本含义出发,逐步深入到句子的深层意蕴,体会孟子关于“大丈夫”精神的论述。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文本中的情境与对话,加深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核心思想的理解。
三、结语
将文本细读应用于文言文教学符合文言文文体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进行综合性分析,基于文本细读教学法,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背景知识,并进行词义和句意的分析,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学习乐趣,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薛琦,李春霞.初中文言文文本细读要点[J].新课程研究,2024,(02):56-58.
[2]卓明忠.文本细读,提升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J].读写算,2021,(05):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