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阅读支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屈海燕

河北省三河市第五小学 065200

摘要:阅读支架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能够有效支持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认知发展。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及最近发展区理论,探讨了阅读支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通过搭建情境支架、问题支架、范例支架等多元形式,教师可逐步引导学生突破阅读难点,提升文本理解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提出,阅读支架的应用需结合学情动态调整,注重支架的适时介入与撤除,最终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阶梯式发展,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阅读支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支架的理论基础与教学价值

(一)理论依据

阅读支架的设计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应基于学生现有水平,通过外部支持促使其潜能发展。如在《千人糕》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链(如“制作千人糕需要哪些步骤?”)引导学生从表层信息提取过渡到深层逻辑分析,逐步缩小能力差距。同时,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完成知识内化,而阅读支架正为这一过程提供了“脚手架”,如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意义。

(二)教学价值

阅读支架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信心。例如,情境支架通过创设生活化场景(如角色扮演《皇帝的新装》),激发学生兴趣;范例支架则通过展示优秀读后感,指导学生模仿语言表达;动态调整的支架策略(如分阶段提问、逐步撤除提示)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部编版教材“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核心理念

二、阅读支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支架类型的选择与设计

1.情境支架:具象化文本的认知桥梁

情境支架通过真实场景的具象还原,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之间建立联系。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教师可设计多模态支架:首先播放蝌蚪变青蛙的科普动画,让学生观察生物特征变化;接着布置”成长体验角”,用不同阶段的蝌蚪标本辅助学生理解”蜕变”概念;最后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小蝌蚪与不同动物的对话过程。这种从直观观察到具身体验的支架设计,使抽象的生命教育主题转化为可触摸的学习经历,学生在情境浸润中自然理解”生命成长需要时间”的文本内涵。

2.问题支架:思维进阶的阶梯搭建

问题支架需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设计原则。以《赵州桥》教学为例,教师可构建三级问题链:基础层(提取信息)——”赵州桥的位置和建造者是谁?”;分析层(梳理结构)——”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赵州桥的特点?”;评价层(迁移创造)——”如果请你设计一座新桥,会从赵州桥获得哪些启发?”。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既覆盖文本的字词理解,又指向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学习,更通过设计任务实现工程思维启蒙,符合中年级学生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特点。

3.范例支架:语言迁移的有效路径

范例支架的核心在于提供可操作的思维模板。如在二年级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教学中,教师可先呈现正反对比案例:生硬语气”把书还我!”与礼貌表达”请问能看完后把书借我吗?”,引导学生总结语气要素;继而提供句式支架”当……时,我们可以说……”,鼓励学生模拟不同生活场景进行对话练习。这种从范例分析到自主创编的支架设计,既规范了语言表达形式,又保留了学生的创造空间,实现了交际能力从模仿到创新的跃升。

(二)支架实施的动态调整

· 1.强度调节:由扶到放的渐进过程

支架的强度需随着学生能力提升灵活调整,形成“全支持—半放手—全独立”的渐进路径。以古诗《题西林壁》教学为例,教师可分层设计支架:初读阶段提供注音文本和庐山实景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空间关系,例如用航拍视频展示不同角度的山形变化,同步标注“缘”“侧”等易错字读音。进入精读阶段后,改用“意象解谜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卡片上印有“山形简笔画模板”和“视角对比提示语”,让学生通过画图对比“岭”与“峰”的差异,讨论“为什么同一座山看起来不一样”。最后在巩固阶段完全撤去支架,设计“生活启示录”任务,让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诗句哲理,如“和同学吵架时换位思考”“游记中多角度描写景物”,教师只需通过提问“这首诗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启发”推动思维迁移。这种阶梯式撤除策略让学生在具象感知与抽象思考之间自然过渡,既避免过度依赖支架,又保障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 2.主体转换:从教师主导到同伴互助

支架的提供主体可随学习进程从教师转向学生群体。例如在《将相和》剧本创编活动中,教师初期用“人物关系图”厘清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脉络,用双色箭头标注“负荆请罪”“渑池会盟”等关键事件,帮助学生把握故事主线。中期转为小组合作模式,学生分角色担任编剧、导演和演员,利用“剧本创作评价表”互评台词合理性。比如某小组在编排“渑池会盟”场景时,同伴建议将蔺相如的台词“你必须击缶!”改为“请大王为赵王击缶助兴”,更符合人物机智从容的特点。后期开展班级历史剧展演,学生自主组成评审团,用“语言感染力”“情节连贯性”等标准互评,教师仅在出现知识性错误时介入指导。这种从教师示范到生生互动的转变,既保留了学习挑战性,又让学生在协作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 3.形式迭代:跨媒介支架的融合创新

支架设计可整合多媒介资源增强学习体验。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先推送“海洋生物电子卡片”,学生通过拖拽3D模型认识发光鱼、海参等动物,预习环节完成“动物—特征”配对游戏,直观理解“差异显著”等课文词汇。课堂上运用VR设备开展虚拟潜水,学生佩戴头盔后置身幽蓝深海,耳畔传来模拟的“嗡嗡”“啾啾”声,身临其境感受“海底的窃窃私语”。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作者用‘窃窃私语’而不用‘大声喧哗’?”引导学生结合虚拟体验分析用词准确性。课后延伸“海洋保护倡议书”写作任务,提供包含环保标语和思维导图的工具箱,学生可自由选用“拒绝塑料污染”“守护蔚蓝家园”等模板,既保证表达规范又鼓励创意发挥。这种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的结合,让抽象知识转化为可听、可看、可操作的多维体验,有效提升说明文教学趣味性。

综上所述,阅读支架的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但其成功依赖于教师对学情的精准把握与支架设计的科学性。未来实践中,需进一步探索支架与部编版教材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从“学会阅读”走向“通过阅读学习”。

参考文献:

[1]陶佳敏. 小学语文四年级长文章阅读支架式教学的行动研究[D]. 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23.

[2]孔雨晗.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新课程导学,2024(23):39-42.

[3]杜移香. 小学语文阅读支架式教学探究[J]. 华夏教师,2024(19):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