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构建与实践反思

作者

郑海泉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职业技术学校 322200

引言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深度解读不足、学生参与度有限、个性化指导乏力等现实困境。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超越简单的工具应用层面,实现 AI 与阅读教学在目标、内容、过程及评价上的实质性融合,构建高效、互动、个性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亟待探索的课题。

一、融合模式的核心理念与框架构建

深度融合并非技术堆砌,而是以教学实效和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本模式强调“人机协同、智能增效”,希望利用 AI 优势弥补传统教学短板,形成教学闭环。

(一)目标导向:素养为本的智能支持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人工智能,最根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这四大核心素养。AI 技术不是用来炫技的,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解决传统课堂里学生理解文本不够深入、思考问题不够全面、审美体验不够真切这些具体问题。比如在教《祝福》时,AI 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清小说中复杂的叙事线索,而不是靠老师一个人反复讲解;在学《赤壁赋》时,AI 能提供苏轼写作时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中的哲学思考。但要注意的是,不是每节课都必须用 AI,用不用、怎么用,都要看是否真的对达成教学目标有帮助。如果只是为了显得课堂很高科技而生硬地加入AI 环节,反而会分散学生对文本本身的注意力。

(二)技术选择:适配场景的实用工具

选择 AI 工具时要考虑它能不能真正帮到老师和学生。对于文本理解有难度的课文,可以用 Kimi Chat 或者深度求索这类智能助手。比如《林黛玉进贾府》里有很多古代礼仪和建筑描写的生僻词,AI 能即时给出解释,省去学生查字典的时间。想要课堂更活跃,可以用希沃白板设计互动环节,像让学生投票选出《雷雨》中最复杂的家庭关系,或者分组讨论《阿 Q 正传》里哪些行为体现了精神胜利法。智慧课堂系统则能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自动推荐适合的练习题和拓展文章。比如有些同学对《乡土中国》里的差序格局概念理解不透,系统就会推送更浅显的解读文章;已经掌握的同学则会收到相关学术论文做延伸阅读。这些工具的共同特点是操作简单,老师经过短期培训就能上手,不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

二、人工智能支持下的阅读教学实践路径

(一)课前预习与学情洞察,构建智能化教学起点

课前预习环节常常面临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难以掌握真实学情的困境。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这一环节可以得到显著优化。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通过智能平台发布预习任务,例如要求学生使用豆包等工具生成关于《沁园春·长沙》中关键意象的思考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记忆性提问,而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意象背后的情感表达。学生在完成在线答题或提交疑问时,平台会自动记录他们的思考轨迹和困惑点。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批改预习作业才能了解学生情况。而现在,而 AI 工具可以快速分析全班同学的答题正确率,自动生成高频疑问点统计报告。以《老人与海》的教学为例,系统可能发现超过 60% 的学生对硬汉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存在偏差,这就为教师后续的课堂教学重点提供了明确方向。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教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这种智能化的预习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教师也能从繁重的机械性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和个性化指导上。

(二)课堂互动与深度探究,实现人机协同增效

当教学进入课堂环节时,人工智能的作用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在师生互动和深度探究方面展现出更大价值。比如在小组讨论《雷雨》复杂人物关系时,学生常常会遇到概念理解上的障碍。这时,他们可以即时查询Kimi 等智能工具,获取关于剧中人物社会背景、性格特征的辅助信息。但关键在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和整合,而不是简单照搬。比如在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时,学生需要结合工具提供的历史背景资料和剧本中的具体台词,形成自己的见解。

在情境化互动方面,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希沃平台设计画面重构活动,让学生通过拖拽田田的叶子、袅娜的荷花等意象词语,搭配适当的背景音乐,在互动中感受月色荷塘的静谧之美。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传统的朗读分析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同时,平台提供的实时观点展示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同学们对《阿 Q 正传》主题的不同理解,在思维碰撞中深化认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AI 工具也不是简单的答案提供者,而是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催化剂。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素养。

三、实践反思

人工智能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教育生态,但这一进程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现实挑战。最突出的问题是技术工具可能导致的思维惰性,当学生习惯于获取AI 生成的现成答案时,其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容易退化。同时,智能工具基于大数据的结论往往带有某种确定性,这可能在不经意间限制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空间。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如何平衡技术赋能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既要发挥 AI 的辅助优势,又要保持教师在文本解读和情感引导方面的核心作用。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应对路径:提升师生的智能素养,既要掌握技术应用方法,更要培养批判性使用意识。教学设计需要更加精细化,每个 AI 应用环节都应有明确的能力培养指向。评价体系也要相应变革,将过程性表现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特别关注学生在 AI 支持下的思维品质发展。这些措施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而非成为思维发展的限制。

结论

人工智能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场指向未来育人方式的深刻变革。我们构建的模式以“智能增效、素养为本”为核心,通过课前洞察、课堂协同的实践路径,力求释放技术潜能。只有在拥抱技术便利的同时,警惕思维惰性,坚守教师价值,方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启迪智慧、滋养心灵的阅读良伴,在语文教育的沃土上培育出兼具人文底蕴与创新思维的未来栋梁。

参考文献:

[1] 姚瑶 . 人工智能语境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J]. 中学语文 ,2025(3):47-49.

[2] 徐 桂 芹 . 人 工 智 能 支 持 下 的 高 中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J]. 优格 ,2024(18):67.

[3] 吴雯洁 . 构建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堂研究 [J]. 小小说月刊 ,2024(22):25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