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

李灿军 史家迎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劳动技师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将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颠覆传统的生产方式,尤其是传统的机械类专业制造业,将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传统机械类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标准发生变化。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技工院校必须先从课程建设入手,通过重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等措施,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一、当前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1. 课程内容滞后

据统计,在当前的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中,仍有 62% 课程内容滞后产业技术发展 5 年以上,导致毕业时与职业岗位适配率不足 55% ;二是缺少课程建设专项资金,导致课程内容更新周期超过3 年,甚至出现不更新的现象;三是专业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薄弱,缺乏持续的教师教育教学提升机制,导致教师不能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重构课程内容;四是校企合作不紧密,忽视行业企业的前沿技术,以至于课程内容缺乏新技术、新工艺等。

2. 课程结构错位

当前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的课程大多以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系统化,忽略实践技能整合,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形成理论实践“双轨并行”的割裂状态。另外,大部分课程结构是以章节为单元,序化课程内容,没有以“模块或者项目”为单元组织教学内容,呈现不出职业教育的属性。即便少数课程以“模块或者项目”为单元组织搭建课程架构,但从教学内容组织看,还是“章节”形式的翻版,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3. 课程资源匮乏

当前,在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中课程资源还存诸多问题。第一, 65% 技工院校已建设在线开放课程,但实际课堂使用率不足 40% ,主要原因是资源的类型单一,缺乏虚拟仿真等数字化资源;第二,缺乏企业资源。70% 技工院校与企业建立了公共实训基地,但合作深度不够,大多是“挂牌合作”的形式,导致课程资源缺乏企业生产典型案例;第三,课程资源质量不高。大多数技工院校缺乏教师企业锻炼长效机制,即便教师参加企业锻炼,也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教师很难深入生产一线,导致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难以引入企业的先进技术。

二、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 有利于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机械制造发生了质的变化,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等方向发展。高端装备呈现高精度、高速度等特点,如五轴加工中心等,这些技术迭代加速。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内在需求,倒逼技工院校重构机械类专业课程内容必须引入新技术、新工艺等。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方向及高端装备的特征,导致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由单一变为复合,如车削复合加工中心岗位,既要求数控车床操作能力,又要求数控铣床操作能力。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促使工院校必须重构机械类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2.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课程建设能紧跟产业的前沿技术,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二是,通过课程建设,促使教师创新一体化教学模式和开发课程资源,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三是,课程建设颠覆传统的教学过程,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由单向的输灌型变成双向反馈的引导型,注重学生的岗位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也决定着改革的深度和成效。对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而言,其重要性尤为突出;通过重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优化课程评价等方式,推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机械类专业课程建设将引入企业典型生产案例,并提出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作为重构课程内容的载体,解决课程内容理实分离的问题;其次,根据典型生产案例的加工特征或结构特征等,序化项目化或模块化课程结构,有利于教师创新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最后,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紧密对接,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有利于教师实施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三、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建设的途径

1. 对接行业标准,搭建课程结构

通过分析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梳理课程对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进行归类。每一类构成课程一个单元(项目或者模块),若干个单元(项目或者模块)组成课程整体结构。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序化课程单元(项目或者模块),形成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的知识链和技能链。如数控加工(数控车)专业中的《数控车床加工技术》课程,根据被加工零件的结构和特征,是由轴类零件车削加工、盘类零件车削加工、槽类零件车削加工等单元(项目或者模块)组成。

2. 引入真实项目,重构课程内容

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案例),是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实现产教融合、理实一体的重要途径之一。技工院校应组织骨干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引导教师挖掘企业的典型生产案例,并将这些典型案例作为重构课程内容的载体。校企共同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且教学团队综合分析企业真实生产项目(案例),提炼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实施实生产项目驱动课程内容重构,实现课程内容的理实相互融合。

3. 设计课程任务,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或者典型案例生产过程,分解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中的每个项目或者模块,形成若干个课程任务。每个课程任务包含独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每个课程任务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工艺逻辑性,呈现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充分融合。教师按照每个教学任务目标,结合职业岗位标准组织教学内容,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创新基于典型任务生产过程的工学一体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融为一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实际生产,在实际生产中提高专业综合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技工院校必须从新质生产力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角度,结合机械类专业课程建设特征,转变办学思路和育人理念,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根据技工院校的办学思路和育人理念,机械类专业课程建设要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根本,从企业典型案例引入等方面开展课程建设,形成教学内容与生产案例、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学环境与生产车间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陆宇正,刘旭东等 .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逻辑与实现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5(07)

[2] 刘广耀等 . 协同论视域下高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课程体系的建构困境与纾解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24 ⒆

[3] 李远远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29)

作者简介:

李灿军(1969—)男,(,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为课程建设、教材开发。

史家迎(1976—)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数控技术。

基金项目:2025 年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研究项目“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JGKT202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