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罗燕芳

广州市从化区街口街新城小学 5109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深入探索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路径,并从明确目标、设计活动、选择方法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策略,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推动教学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路径

前言:

“教—学—评”一体化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学、学习与评价相互分离的局面,倡导三个环节的相互融合。需要基于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以及全面客观的评价反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其实践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找到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一、基于课程标准细化教学目标,锚定“教—学—评”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中“教”的核心,为教学活动、学习进程及评价工作指明方向。小学数学教学教师需依据课程标准,结合人教版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状况,把宽泛的课程目标细化成具体、可操作且能评价的课时教学目标[1]。

以“长度单位”为例,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细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细化为:学生能说出常用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过程与方法目标为:基于观察、比划、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定为: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围绕细化目标展开,教师先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用身体部位(如拃、庹等)测量,引发学生对测量结果差异的思考,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对长度单位概念的初步认知。接着,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借此强化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最后,让学生测量教室门的高度、黑板的长度等,感受米的实际应用,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对目标的达成情况,为评价和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二、设计层次分明的学习活动,搭建“教—学—评”桥梁

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层次清晰、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成长,并据此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以“角的度量”为例,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如第一个层次是直观感知活动,教师先给学生们展示多种含有角的物体,比如墙上挂着的钟表形成的角三角板形成的角等等。先基于这种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差异。然后进入第二层次的探究操作活动,教师会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判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并且引领学生思考如何精准判断角的大小,然后介绍量角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们通过合作测量不同的角的度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比较有趣,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角的度量单位“度”的含义。

第三个层次的活动是应用拓展活动,教师会进一步结合课后题,让学生们用量角器亲自度量不同的角,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和实践成果,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巩固所学知识。

三、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优化“教—学—评”效果

评价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部分,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参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2]。

以“小数乘法”为例,可以先围绕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课堂上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课堂的参与情况,发言情况,小组合作表现情况等等。比如,有些学生在讨论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时候,表现不是特别积极,导致学生在课堂后来的计算活动中频繁出错,这也就说明,学生在课堂表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抓住问题,引领学生和教师有学生还未完全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除常规书面作业,还布置实践作业,如让学生记录家庭一周各项消费金额,计算总花费及平均每天花费。对于书面作业,教师关注答案准确性、计算过程规范性;对于实践作业,评价学生数据收集整理能力、计算应用能力。例如,学生记录详细准确,计算无误且能合理分析消费情况,教师给予好评并展示分享。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整个单元学习结束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评价,比如本单元学习的是小数乘法,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测试情境,让学生在测试中计算商品总价、找零等多方面的问题,基于类似的测试分析,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发现薄弱环节,为复习和强化训练提供方向,助学生全面了解学习情况,促进自我反思与共同进步。

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必然选择。持续的探索与实践,相信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还需进一步关注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路径,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洪林.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5,(01):76-79.

[2]陈晓贤.“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6):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