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关于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对企业产品质量提升的应用与研究

作者

胡岚

南京控维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1100

摘要:结合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抓手的缺失,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从无到有的建立显得格外重要。考虑到卫星通信行业市场需求,需要引入ISO 9001及GJB 9001C两个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通过“双标嵌套、分布实施”的方法,识别企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重新明确各部门职能并对质量目标进行拆分。提高企业外购件、生产产品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供应商;研发产品质量;批产产品质量

0 引言

在"十四五"规划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国企业正经历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关键阶段。当前,随着公司产业升级和市场需求的精细化发展,我国企业产品质量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由于起步时间不同,目前质量管理粒度也不尽相同。

1 企业质量管理概况

1.1企业产品质量现状

基于2023年的质量数据统计,来料检验覆盖率70%,来料检验合格率95%,过程检验合格率90%,成品检验合格率95%。由于来料检验覆盖率低,导致物料质量高低不一,暴露了供应商质量的管理缺失,以及来料检验工装缺失的问题,从而导致产品合格率低,其中设备电机、机壳等部件不合格率较高,且因发现质量问题环节后置,导致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因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在企业快速发展的时段显得尤为重要。

1.2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一)供应链质量管控断层

2023年至2024年一季度,企业未能建立有效的供应商准入机制,未建立供应商质量能力矩阵评估模型,导致低资质供应商占比达30%。

同时存在来料检验技术短板,标准件检测规范不明确,非标件检测依赖人工目视检查的占比约40%,检测工装覆盖率不足30%,致使漏检率高达30%。

因来料问题导致的返工成本占质量总成本的25%,导致产品交付延期8%。

(二)制程质量波动显著

关键部件质量缺陷较为集中,其中电机部件占比30%、机壳组件占比25%,成为TOP2不良项,根本原因为缺少工艺参数的固化标准以及检测手段的缺失,因关键部件投产备产周期长、返工周期长,因此为了弥补进度上的延误,公司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成本保障项目按时交付,但仍然出现部分项目延期的情况,从而带来市场商务成本的增加。

同时内部特殊过程手工焊接与外部特殊过程三防处理、PCB贴片的监控管理仅达到60%,内外部特殊过程未能完全监控,无法做到特殊过程完全可控,责任到人,导致特殊过程技术状态发生变更后,质量部与研发部等多个部门确认不及时,提升了因特殊过程变动带来产品组件批量返工的风险,增加了公司质量管理成本。

2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2.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作为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框架,在卫通产业竞争与升级背景下持续迭代优化。公司根据行业特性与市场业务方向,选择了ISO 9001与GJB 9001C作为主要参考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既存在体系架构的继承性,又体现应用场景的差异性,二者的协同应用对提升企业质量管理具有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一)ISO 9001的普适性价值

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通用质量管理标准,ISO 9001:2015以七项质量管理原则为基础,构建了基于风险思维的过程管理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

(1)过程导向:通过PDCA循环实现业务流程闭环管控,覆盖需求识别、资源管理、产品实现等全价值链;

(2)客户聚焦:将客户满意度作为体系运行的核心输出指标,推动组织建立客户驱动的改进机制;

(3)灵活适配:采用高阶结构(HLS)设计,适用公司研发-制造一体化的业务形态。

(二)GJB 9001C的军工特殊性

GJB 9001C-2017作为国家军用标准,在ISO 9001基础上深度融合武器装备质量管理要求,形成“通用要求+军工特性”的复合型标准架构:

六性强化:突出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与环境适应性要求,嵌入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

风险管控升级:增加关键过程识别、技术状态管理、首件鉴定等23项特殊条款,从而应对军工产品高复杂性与高可靠性需求;

供应链穿透:建立供方动态评价机制,要求对二、三级供应商实施延伸管理,确保军工业务供应链质量稳定性。

根据选定的上述两个标准,结合公司军民融合型业务发展方向,公司采用“双标嵌套,分步实施”的建设路径。以ISO 9001过程方法为基础框架,将GJB 9001C特殊要求作为扩展模块嵌入设计开发、生产服务等核心过程。建立统一的质量数据湖,通过QMS系统实现民用条款(如客户投诉处理)与军用条款(如故障归零)数据的关联分析。

2.2 质量管理体系与现状差异分析

为保证融合ISO9001和GJB9001C两个体系,且结合公司实际业务情况,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当基于两个体系的通用条款如文件控制、内部评审、管理评审等,结合六性、保密要求等军标特殊要求统筹考虑。同时整合、优化流程,如ISO 9001的“设计和开发变更”与GJB 9001C的“技术状态变更控制”合并为统一流程,整合相关模块,降低体系运行复杂度。整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标注军品适用章节,减少工作量,提高内外部工作效率,同时满足军品市场要求。

经过分析,公司目前采购部、研发部、人力资源部、制造部、质量部等各个部门存在各自的管理制度与相关要求,但未按照标准要求执行,因此存在不同的疏漏,如采购部对供应商的管理缺少质量文件支撑,商务合同同样缺少对产品质量相关条款的约束;如质量部未能跟进各类质量问题进行归零,仅对部分重大问题开展PDCA改进循环等。因此需要建立标准化的、体系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辅助公司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

2.3质量管理体系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

为实现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确保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得到确定,并转化为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要求,公司制定了“致力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产品质量第一,客户满意至上”的质量方针。同时明确“a)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95%,5年内每年递增0.5%;b)顾客满意度≥90%,5年内每年递增0.5%;c)每三年完成一项新产品设计开发或工艺改进;d)产品按期交货率100%。”的质量目标,并在全公司进行宣贯,各程序文件需以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为核心进行编制。

同时保证体系完整性,明确了设计开发控制程序、生产管理程序、外部提供产品服务控制程序、监视测量资源管理程序、不合格输出控制程序、预防与改进管理程序、成文信息管理程序、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控制程序等。

以外部提供服务控制程序为例,主要建立供方管理标准,管理供方基本信息,行程供应商管理库,并定期更新迭代。明确供应商重要性区分,实施评分机制,每年年底由采购部门发起,邀请研发部、质量部、制造部、财务部等相关部门开展评价,确认供应商得分。形成《合格供方名录》、《产品质检记录》等文件,按照成文信息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依照监视测量资源管理程序,质量部牵头,要求研发部提供产品关键零部件测试工装,保证关键零部件测试全覆盖,原材料检验覆盖率达到95%以上。形成《测量设备汇总表》、《测量设备校准确认记录》、《软件确认记录》、监视测量设备状态标识等。

3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成果

3.1 对组织职能的优化与提升

通过识别核心业务流程,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质量管理等,明确各环节输入输出要求,减少冗余和随意性,强化技术状态管理、风险管理,推动流程更严谨、可追溯。提升流程标准化与规范化,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减少因职责不清导致的推诿,同时降低质量波动风险。

通过职责明确化与权责统一规划,明确各部门、岗位的职责权限,明确质量部门的独立性,避免职能重叠或缺失。通过各部门对质量目标的分解,拆分组织目标,将其与员工个人绩效绑定,增强员工责任意识与组织管理抓手。

同时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各部门由被动救火转向主动预防转变,降低重大质量事故发生概率,提升组织韧性,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资源管理效率,对人力、设备、信息等资源进行科学配置。

对供方进行分级管控,识别关键供应商,确保供应链质量稳定性,同时对军工业务配套供应商进行特殊过程确认和保密管理,提升供应链的可靠性。制定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机制,促进质量体系进行持续改进。

3.2 对产品质量的提升

3.2.1 对研发产品质量的提升

通过严格的验证与确认,确保产品设计的有效性。通过仿真、测试等手段证明设计输出如功能指标、性能指标满足输入要求。结合用户试用或模拟使用环境,验证产品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同时加强环境试验、可靠性试验,对设备开展高低温、振动、盐雾等环境试验,以及加速寿命试验、耐久性试验,确保产品在严苛条件下稳定工作。以此希望通过多维度试验暴露潜在问题,避免因验证不足导致的产品失效。

加强对研发技术状态的管理,保障研发一致性。明确设计基线、工艺基线和产品基线,任何技术状态的变更都需要经过相关委员会的审批。确保设计图纸、工艺规范、测试报告等文件的唯一性和受控性。防止因技术文件混乱导致的产品偏离。

3.2.2 对定型批产产品质量的提升

通过明确生产工艺参数、作业指导书(SOP)、检验规范等,确保生产、检验作业标准化。对生产、检验设备进行定期维护、校准,避免因设备偏差导致批量质量问题。加强对手工焊接、三防处理、PCB贴片等不可逆工艺进行严格的特殊过程确认与技术状态冻结。实现了生产流程标准化,确保定型产品一致性,减少生产波动。

明确AQL抽样标准及检验方法,放置不合格物料流入产线,同时对生产供应商进行严格管理,包括关键供应商现场审核、供应链记录全程可追溯等,对采购物料进行批次管理,便于质量问题的跟踪与定位。从源头控制输入质量,降低因外购件问题导致的批量返工或报废。

3.3 质量体系迭代对自身与企业的促进作用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迭代,体系自身持续改进,在符合ISO 9001和GJB 9001C的前提下,契合企业实际情况,发展出有企业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加强成本控制。实现迭代简化冗余流程,缩短交付周期的流程精细化管理,通过预防性质量成本投入减少大批量后期返工成本以及因弥补进度确实而额外产生的人力成本。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的优化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帮助企业提高风险预防管理意识,提前识别供应链隐患、技术状态变更等风险,固化核心技术,打破技术壁垒,通过企业内部的反复迭代在行业内形成竞争优势。

同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员工逐步产生全员参与的质量意识,从单一的质量部“质检把关”转向全员“源头控制”,通过技术、管理类问题归零,推动企业向更高标准看齐。

4 小结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为公司节约了因产品质量问题暴露后置而带来的损失。公司质量管理不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质量问题,同时预防性措施也避免了同类型问题再次发生,制定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本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现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从无到有的转变,优化了组织架构职能,做到了质量管理全过程跟踪可追溯,逐步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证;.质量管理体系[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8(08):5-11.

[2]杨家英;.谈如何更好地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J].工程质量,2010(S1):22-24..

[3]李帅;高宇;.过程方法与PDCA循环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38-39.

[4]李正权;.论员工的质量意识[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7(05):34-36.

作者简介:胡岚(1992年-),女,汉族,江苏,本科,中级工程师,从事质量管理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