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设施水稻(大棚育秧)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难点与突破路径分析

作者

王英

重庆市荣昌区清江镇人民政府 402478

1 引言

随着现代农业集约化推进,设施水稻大棚育秧凭借温湿度可控、抗逆性强等优势,在江苏、黑龙江、湖南等主产区快速普及,2024 年全国覆盖率已超 45% 。但大棚密闭高温高湿环境,使立枯病、绵腐病及稻飞虱、蓟马等病虫害发生率较露天育秧高20%-30% ,严重时秧苗损失率达 15% 以上。尽管我国已研发物理、生物、化学精准防治等多元技术体系,却因推广环节梗阻,多数农户仍依赖传统粗放防治,既影响秧苗质量,又加剧农药残留与环境压力。因此,剖析技术推广难点并探索突破路径对推动设施水稻产业绿色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2 设施水稻大棚育秧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的核心难点

2.1 农户认知滞后,技术接受意愿低

设施水稻大棚育秧以中小散户为主,江苏盐城、湖南益阳等主产区50 岁以上农户占比超 60% ,这类群体“经验型种植”惯性强,对新型防治技术存三重误区,认为传统高毒农药“见效快、成本低”,忽视残留与秧苗损伤;将防治等同于“事后用药”,不落实通风降湿、种子消毒等预防措施,致立枯病频发;对生物、物理防治存“效果差、操作繁”偏见。且部分农户文化水平低,难理解“孢子捕捉仪”等专业术语,缺乏主动学习意识,依赖农技员指导,指导不及时便退回传统方法[1]。

2.2 技术适配性不足,与生产实际脱节

部分技术“水土不服”,智能虫情测报灯需联网与数据分析能力,偏远地区网络弱、农户操作难,闲置率超 30% ;生物防治亩均成本 80-100 元,比传统农药高 50% ,散户难承受;频振式杀虫灯与老旧大棚承重不兼容,还易引害虫。且技术推广“一刀切”,黑龙江寒地需防立枯病、地下害虫,江苏高温高湿需防绵腐病、稻飞虱,却用同一技术体系,针对性不足。

2.3 服务体系薄弱,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基层服务存“三缺”,乡镇农技员人均负责超 5000 亩耕地,且部分不懂设施农业技术,难满足精细化需求;推广以“线下培训 + 发手册” 为主,病虫害突发时农户难获应急方案;多数地区无专项监测网,依赖田间巡查,技术推广滞后于灾害。且产学研协同弱,实验室防效 90% 的微生物制剂,实际大棚防效降至 60% 以下便推广。

2.4 政策保障缺位,激励机制不健全

财政补贴仅覆盖部分主产区规模化合作社, 80% 以上中小散户难享受;生物防治等技术效果受天气影响大,防治失败后农户需自担损失,无保险或补偿;政策未统筹产业链,农户买生物农药后缺配套设备与指导,技术难达最佳效果。

3 设施水稻大棚育秧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的突破路径

3.1 强化认知引导,提升农户技术接受度

针对农户认知滞后问题,需构建“分层分类、精准高效”的宣传培训体系。一是开展“经验转化”式培训。组织“土专家”“田秀才” 与农技员共同授课,将新型技术与农户熟悉的传统方法对比讲解,如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直观展示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秧苗成活率、农药残留量差异,打破农户“传统农药最优” 的认知;二是推广“场景化”教学。在设施大棚内设置实操课堂,让农户现场学习智能虫情测报灯调试、蚜茧蜂释放等技术,由农技员手把手指导,解决“看不懂、不会用”的问题;三是利用新媒体拓宽宣传渠道。制作短视频、图文指南等通俗易懂的内容,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推送,重点讲解病虫害预警信号、应急防治措施等实用知识,如拍摄“大棚立枯病识别3 步法”短视频,让农户快速掌握病害判断方法[2]。

3.2 优化技术体系,增强生产适配性

以“简化操作、降低成本、区域适配”为原则,优化设施水稻大棚育秧病虫害防治技术。一是研发“轻量化”技术产品。针对农户操作能力不足问题开发简易版智能设备,如便携式虫情测报仪,无需联网,通过手机 APP 即可查看病虫害数据,并自动生成防治建议,设备成本控制在500 元以内,降低农户负担;二是推动技术“集成化”应用。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形成“低成本、高效益” 的综合防治套餐,如“防虫网 + 诱虫板 ⋅+ 低毒农药”组合,每亩成本较纯生物防治降低 40% ,且防治效果达 85% 以上;三是制定“区域化” 技术方案。结合不同地区病虫害发生特点研发适配技术,如针对黑龙江寒地大棚,推广“种子包衣(防治立枯病)+性诱剂(诱杀地下害虫)”技术;针对江苏高温高湿地区推广“通风降湿(预防绵腐病)+生物农药(防治稻飞虱)”技术。

3.3 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技术支撑能力

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产学研协同”的服务体系,为技术推广提供保障。一是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技能培训”,充实专业人才,如招聘设施农业、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定期组织农技员参加新型防治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开展指导;推行“农技员 + 合作社+农户”结对模式,每个农技员负责 10-15 个合作社,定期上门指导,及时解决技术问题;二是创新服务模式。搭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平台,线上开发技术咨询 APP、开通专家热线,为农户提供实时答疑与应急方案;线下在乡镇建立“技术服务站”,配备简易检测设备与常用防治物资,方便农户就近获取服务;三是构建监测预警网络。整合农业农村、气象、科研机构资源,在设施水稻主产区布设病虫害监测点,配备智能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等设备,实时采集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与防治建议,实现“防在未发、治在初发”。

3.4 强化政策保障,健全激励机制

通过政策引导与激励为技术推广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覆盖范围,将中小散户纳入补贴对象,对生物防治、智能监测设备等技术产品给予50%-70% 的补贴;设立“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对积极推广新型防治技术的合作社、种植大户给予奖励,激发农户积极性;二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开发“设施水稻大棚病虫害防治保险”,若因采用新型技术导致防治失败、秧苗损失,由保险公司按约定赔付,降低农户尝试风险;三是推动产业链协同。出台政策鼓励农药企业、设备厂商与服务机构合作,提供“技术+产品 + 服务” 一体化解决方案,如农户购买生物农药时由厂商免费提供施用设备与技术培训,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

4 结语

总之,设施水稻大棚育秧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破解认知、技术、服务、政策多维度难题。通过强化农户认知引导、优化技术适配性、完善服务体系、健全政策保障,可有效推动新型防治技术落地生根,实现设施水稻育秧病虫害“精准防控、绿色防控”。未来还需结合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进一步研发推广低成本、易操作的智能防治技术,助力设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黄建华.规模化种植水稻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 农业与技术,2019(11):56-58.

[2]文琳芳.规模化种植水稻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 山西农经,2022(19):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