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张蓉蓉
唐城小学 山西临汾 042509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引导式教学法便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感受到学习数学学科的乐趣,便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充分发挥引导式教学法的应用优势,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构建完善的引导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有效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引导式教学法;小学数学;应用措施
教育体制改革模式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时,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做题能力,适应考试的需求;还应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全面转化。需要教师运用引导式教学法,落实情境引导和问题引导措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引导式教学法的实用性价值
1.1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数学学习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枯燥性特点,学习难度较高,较易使学生出现抵触情绪。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运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调整教学模式,便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同时,为使引导式教学法完全发挥作用,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降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便于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积累数学知识,充分感受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
1.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关乎学生数学学习效果。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借助引导式教学法,帮助学生找到数学学习乐趣、掌握解题技巧,使学生逐渐具备独立解题能力。第一,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通过布置小组讨论任务,便于学生以合作讨论的形式解决数学问题,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又提升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团结互助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第二,在引导式教学法应用阶段,教师不仅要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应布置课后学习任务,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指引方向,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后续进行深度数学知识学习提供帮助。
1.3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引导式教学法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全面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引导式教学法,可以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主动进行数学学习。在引导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进行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由数学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数学教学引导者,重点突出教学引导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讨论,并生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便于学生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式教学法的有效应用措施
2.1确定引导教学目标
2.1.1细化教学目标
教师要想把握数学教学方向,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应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时,使用引导式教学法,确定引导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需求制定教学方案,便于充分展现引导式教学法的应用价值。第一,在开展引导式教学工作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和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等资料,便于教师完善个性化教学档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引导方法,有效落实引导教学措施。第二,教师应细化教学目标,根据总体教学方向确定月度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能仅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判断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而是应综合考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学习状态和数学学习方法使用效果,便于找到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知识应用阶段存在的问题。
2.1.2实践教学应用
在实践教学阶段,例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的教学工作时,因为“克”和“千克”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单位,也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常见的单位,所以为保障学习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重量概念,知晓二者的换算关系,便于为学生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使用引导式教学法时,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找寻生活中存在的“千克和克”,便于学生找到重量单位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电子秤、砝码等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切身感受到“千克和克”的重量。最后,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应为学生布置课堂任务,使学生根据图片为其填补重量单位,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本堂课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知晓“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2.2落实情境引导措施
情境引导是引导式教学法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通过开展情境引导工作,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情境引导中,教师应优化调整情景教学模式,使数学教学和生活案例充分结合,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便于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探索新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转换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学习技巧,还会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课程的教学时,因为本堂课的数学知识相对抽象,具备一定的学习难度,所以需要教师将复杂知识简单化,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借助车辆行驶案例讲述“平移”概念;通过风车旋转阐述“旋转”概念;利用剪贴窗花解释“轴对称”概念,便于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3开展问题引导工作
在数学课堂上,为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应借助问题引导形式,通过师生交互,为学生指引学习方向,引导学生探寻数学知识,使学生主动思考,便于学生找到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备课阶段,教师应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并合理设置教学问题,使教师可以通过教学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找到本堂课的核心教学观点。在课上教学阶段,教师应先将学生分为多个教学小组,并逐步抛出教学问题,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动笔验证,保障引导式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在课后阶段,教师应为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便于引起学生的思考。
结语:在小学数学教育阶段,教师借助引导式教学法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情况,并针对性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要求教师将引导式教学模式充分融入小学教学工作中,运用多种引导方法,增强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童青.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2):77-79.
[2]苏晓东.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求知导刊,2023(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