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白佳鹭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度互动。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与人文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科学指导。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探究二者融合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不仅能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发展,更能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基础
1.1 唯物论层面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虽无系统的唯物论体系,但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先秦荀子提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明确认为天地自然的物质运动是万物产生的根源;汉代王充主张“天道自然”,反对“天人感应”的唯心学说,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核心观点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国文化语境的对接提供了思想桥梁。
1.2 辩证法层面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将阴阳对立统一视为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老子《道德经》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反者道之动”等观点,揭示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策略思想,更是对矛盾转化与联系观点的灵活运用。这些辩证思维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要义相通,为二者在方法论层面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1.3 价值追求层面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终极价值追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注重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蕴含着深厚的民本思想与大同理想:儒家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主张,将民众利益与社会公平视为治国理政的核心;墨家倡导“兼爱”“非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爱与社会和谐。这种以民为本、追求社会大同的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内在一致性,成为二者在价值层面融合的精神纽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路径
2.1 融合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逐步深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步结合”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结合,提出“群众路线”,赋予传统民本思想以现代内涵,为革命胜利奠定文化基础。二是“探索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理论界开始系统探讨二者的融合路径,如对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对比研究,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三是“深度融合”阶段(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二者融合上升到战略高度,推动融合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应用,形成了“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兼具马克思主义底色与中国文化特色的理论成果。
2.2 融合的现实路径
新时代推动二者深度融合,需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构建科学系统的实践路径。其一,在理论研究层面,加强跨学科对话:鼓励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学者协同攻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梳理,如用唯物史观解读传统“历史观”,用辩证法分析传统“和谐观”,实现传统文化的理论重构。其二,在教育传播层面,创新融合载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传统文化经典结合,编写兼具思想性与文化性的教材,在思政课中融入“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教育,让青少年在文化熏陶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其三,在实践应用层面,推动价值转化: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与传统治理智慧结合,如借鉴传统“天人合一”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解决传统“和而不同”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赋能。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当代价值
3.1 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与各国具体实际和优秀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与思想资源,如将传统“知行合一”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丰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内涵;将传统“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对接,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更易被中国人民接受。这种融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突破西方文化语境的局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形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3.2 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虽蕴含智慧,但部分思想因时代局限需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指导:通过唯物史观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保留其合理内核;通过辩证法视角赋予传统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如将“和而不同”思想转化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修身齐家”思想转化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种融合使传统文化摆脱“博物馆式”的保护困境,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3.3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在融合中形成了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精神,又传承了中国传统“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治理智慧,为解决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二者的融合,使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既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又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
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基于内在契合性的历史必然,也是新时代推动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二者的融合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内涵,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更为解决当代中国乃至全球问题提供了文化支撑。未来推动二者深度融合,需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创新传播载体、推动实践转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力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相互贯通,共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郑斌. 马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研究[J]. 考试周刊, 2022(07):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