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共育视域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彭宏霞 赵佳佳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三小学校 4054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愈加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已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合作下逐步得到应用和重视。本文基于家校共育的视角,探讨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旨在通过家长与学校的协同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提出家校共育模式下,如何有效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方法,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校共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心理素质;学生发展

一、引言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时代的变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共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正逐步在教育领域得到推广。家校双方的密切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业的提升,更能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将从家校共育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家长与学校的合作,建立起一条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

二、家校共育视域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2.1 家校共育的概念与重要性

家校共育是指家庭与学校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它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延伸,更是对学生全面成长的深刻关注。通过家校合作,家庭与学校能够共同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家校共育能够最大化整合双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2.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与目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模式。其核心目标不仅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注重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增强自我认知,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应对压力与挫折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提升。

2.3 家校共育视域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价值

家校共育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在家校合作的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在学校接受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够在家庭中得到情感支持与心理辅导,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保障。通过家校的协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加全面、持续,尤其是在情感需求、行为习惯等方面形成正向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与自我认同。

三、家校共育视域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家校合作的模式与机制

家校合作的模式是家校共育有效实施的基础。首先,学校应建立与家长的良好沟通渠道,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组织家长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活动中。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家访、电话沟通、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及时反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家长提供心理辅导建议和帮助。家庭方面,家长应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与心理需求,营造温馨、理解、支持的家庭氛围。

3.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内容与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压力管理、乐观心态等方面的训练。学校应通过心理课程、心理辅导活动、专题讲座等多样化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与压力调节技巧。此外,家长也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提供情感支持等方式,帮助孩子在家庭中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共情能够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3.3 家校共育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

为了确保家校共育视域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合家长的反馈信息,综合分析学生在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变化,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育方案。此外,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教育持续机制,以便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

四、家校共育视域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4.1 家校合作的障碍与挑战

家校共育模式虽具重要价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若干挑战。首先,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差异,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重视,认为其不如学业成绩重要。这种观念差异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未能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忽视孩子在情感、行为方面的异常表现。其次,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往往不畅。学校和家长在教育目标、方法以及具体策略上可能存在分歧,沟通不及时或者不充分,容易造成教育效果的减弱。例如,学校倡导的心理健康理念可能在家长那里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4.2 应对挑战的策略

为了应对家校共育中存在的挑战,可以采取多种策略。首先,学校应加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和教育能力。通过定期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帮助家长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增强家长的育儿信心。其次,学校和家长之间要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例如,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讨论会,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与理解。通过家长学校等平台,学校可以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识。

4.3 创新家校共育的方式与内容

为了更好地推动家校共育,学校需要创新教育方式和内容。首先,学校可以开展更多元化的活动,如心理素质拓展营、亲子心理健康工作坊等,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成长困惑。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加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还能增强家长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其次,学校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化平台,实现家校信息的高效沟通和互动。通过家长微信群、专属APP等形式,学校可以定期发布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组织在线讲座和咨询服务,提高家校互动的便利性和效率。最后,学校和家庭需要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支持学生在多方面的成长。通过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和学校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共同提供指导与帮助,确保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能够同步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

五、结论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家校共育视域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家长与学校的紧密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提升心理素质,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然而,家校共育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创新合作模式,提升教育效果。未来,家校共育模式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为更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红,曹伟.交叠影响视域下推进小学家校共育发展的策略研究——基于甘肃省L市C区Z小学的调查[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4,44(03):115-121.

[2]王可心,刘巍.家校共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3,37(06):94-100.

[3]戴吉,夏璇.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校家校共育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23,(27):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