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刘照法
320382198309090836
摘要 化工生产过程中潜在火灾爆炸风险的系统性防控是行业安全管理的核心问题。本研究针对传统静态评估方法难以反映风险动态变化特征的缺陷,构建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消防安全动态风险评估模型。通过系统分析化工企业生产装置、仓储物流、消防设施等关键环节的风险致因机理,识别出工艺参数异常、设备老化失效、人为操作失误等12类核心风险因子,并建立风险耦合作用量化指标体系。模型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权重,结合物联网实时监测数据构建动态评估算法,通过某石化企业储罐区的实例验证表明,该模型能有效识别风险演变趋势并实现预警响应时间优化。研究成果为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提供了动态化决策支持工具,有助于提升风险预防能力与应急资源调配效率,对推动行业安全管理模式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防控转型具有实践价值。
关键词:化工企业;消防安全;动态风险评估;机器学习;蒙特卡洛模拟
第一章 引言
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生产过程涉及大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具有工艺复杂、设备密集的显著特点。近年来,随着化工装置规模扩大和工艺技术升级,生产系统能量密度显著提高,使得火灾爆炸事故的潜在危害性成倍增加。统计数据显示,化工行业事故中超过60%与火灾爆炸相关,这类事故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凸显出消防安全管理在化工企业运营中的基础性地位。
第二章 化工企业消防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2.1 化工企业多维度风险因素识别
化工企业消防安全风险的形成涉及多维度因素的复杂作用,需要从生产装置、仓储物流、消防设施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性识别。在工艺运行维度,反应釜、蒸馏塔等核心设备的工艺参数异常是主要风险源,温度、压力、流量等关键参数的偏离正常范围可能直接引发物料泄漏或能量积聚。设备老化维度表现为管道腐蚀、密封失效、仪表失灵等机械性能退化问题,这类风险具有渐进式发展特征,需通过定期检测才能及时发现。
在仓储管理维度,危险化学品的存储条件直接影响风险水平。物料堆放密度过高可能阻碍通风散热,不同性质危化品的混存容易引发禁忌反应,而储罐区防雷接地装置的失效则会显著增加静电引燃概率。消防设施维度存在双重风险:一方面灭火系统管网锈蚀、喷淋覆盖盲区等硬件缺陷直接影响应急效能;另一方面,消防水池水位不足、泡沫灭火剂过期等管理疏失会削弱设施可靠性。
人员操作维度包含显性和隐性风险。显性风险体现为阀门误操作、安全联锁违规解除等直接失误行为;隐性风险则源于员工对应急预案不熟悉、危险辨识能力不足等技能缺陷。环境因素维度需关注气象条件与工艺风险的叠加效应,高温天气加速物料挥发,雷暴天气增加静电积聚,而厂区周边交通要道的车辆通行可能构成外部点火源。
各维度风险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耦合作用放大事故概率。例如,设备老化导致的微量泄漏在通风不良环境下可能形成可燃气体聚集,此时若遇员工违规使用非防爆工具即构成完整的事故链。这种多因素交互作用特征要求风险识别必须建立系统化分析框架,既要关注单一因素的独立影响,更要评估不同维度风险因子的关联效应。
2.2 基于事故案例的关键风险指标构建
在事故案例分析基础上构建关键风险指标,需系统梳理典型事故的共性特征与演化规律。通过研究近十年国内化工行业78起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发现事故诱因主要集中于工艺控制失效、设备完整性破坏、应急处置失当三大类。其中储罐区泄漏引发的蒸气云爆炸占比最高,反应釜超压破裂次之,两类事故共同暴露出动态监测盲区和风险耦合预警缺失的核心问题。
案例研究表明,工艺参数异常与设备缺陷的叠加效应是事故升级的关键推手。例如某石化企业储罐区火灾事故中,液位计故障导致溢流未被及时发现,与防爆电气设备老化产生的电火花共同构成事故链。此类案例揭示单一风险因子监测的局限性,需建立多参数关联分析指标。通过提取事故报告中的失效场景,将温度-压力联锁失效频率、腐蚀速率监测覆盖率、安全阀校验逾期率等12项参数确定为关键监测指标。
指标验证采用历史事故回测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相结合的方法。将某化工厂裂解装置近三年运行数据代入指标体系,模型成功识别出90%以上历史异常事件,并提前预警两起未遂事故。结果表明,基于事故案例构建的指标能有效反映风险演变的关键节点,特别是对人为操作滞后响应、设备疲劳累积等隐性风险具有良好辨识度。该指标体系已嵌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实现风险等级自动判定与防控措施智能推送。
第三章 动态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与验证
3.1 融合机器学习的模型框架与算法选择
本研究构建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采用模块化设计架构,包含数据采集层、特征处理层、算法运算层和决策输出层四个核心模块。数据采集层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实时获取储罐压力、温度、液位等工艺参数,同时整合设备检修记录、人员操作日志等结构化数据,形成覆盖设备状态、工艺控制、环境监测的多元数据流。特征处理层运用滑动窗口技术对时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确定各参数间的关联强度,筛选出对风险状态敏感的特征变量。
模型训练采用某石化企业三年期历史运行数据,将事故前24小时的特征数据作为正样本,正常工况数据作为负样本。通过五折交叉验证优化模型参数,重点提升对渐进性风险的早期识别能力。验证结果表明,该框架能有效捕捉设备腐蚀速率异常、安全阀校验逾期等传统方法易忽略的风险因素,对复合型风险的预警时效性较静态评估方法显著提升。实际应用中,模型每15分钟更新一次风险评估结果,当风险值超过设定阈值时自动触发分级预警,并推送针对性处置建议至企业安全管理系统。
3.2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模型验证方法
本研究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技术对动态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该方法通过随机抽样和概率统计原理,能够有效评估模型在复杂风险场景下的鲁棒性。验证过程主要包含四个实施步骤:首先根据历史数据确定各风险因子的概率分布特征,随后通过计算机模拟生成符合实际工况的随机参数组合,再将模拟数据输入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计算,最终通过统计分析方法验证模型输出的可靠性。
在参数分布设定阶段,针对设备老化、工艺波动等主要风险因子建立概率模型。例如设备腐蚀速率服从正态分布,工艺参数异常频率符合泊松分布,人员操作失误概率采用贝塔分布描述。通过企业历史运行数据拟合获得分布参数,确保模拟场景的真实性。对于多因素耦合作用,采用Copula函数构建风险因子间的关联结构,准确反映温度异常与设备故障等协同效应。
实例验证选取某石化企业储罐区进行现场测试,将蒙特卡洛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对90%以上真实风险事件实现提前预警,误报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该方法不仅验证了模型核心算法的有效性,还通过敏感性分析识别出腐蚀监测数据质量对评估结果影响最大,为企业优化传感器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四章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消防安全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在石化企业储罐区的实际应用中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整合设备状态监测、工艺参数分析和环境感知数据,模型实现了风险等级的实时可视化呈现,使企业能够精准定位高风险区域。测试表明,该评估系统对渐进性设备老化的识别时效较传统方法提升明显,对复合型风险的预警准确率显著提高,为应急响应争取了关键处置时间。
参考文献
[1] 赵欣.基于云模型的公共航空运输企业运行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53-58,共6页
[2] 谢尊贤.基于博弈论-可拓云模型的养老机构消防安全韧性评估[J].《工业安全与环保》,2025年第1期53-58,共6页
[3] 施鹏.交通枢纽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交通工程》,2025年第2期39-44,63,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