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孕产妇早期心理干预护理模式在降低妊娠不良结局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刀玉华
西盟佤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 云南普洱 665700
高危妊娠是指在孕期由于孕妇本身或合并疾病等多种因素,增加母婴不良结局风险的一类妊娠状态。随着二胎政策放开及高龄孕妇比例增加,高危孕产妇管理面临挑战。临床研究发现,心理因素与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密切相关。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不仅影响孕妇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风险增加。传统管理多偏重于身体指标监测,忽视了早期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为此,我院于 2024 年 1 月至 12 月在高危孕产妇管理中引入早期心理干预护理模式,探索其对妊娠结局改善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 2024 年 1 月至 12 月期间在我院妇幼保健院建档并经高危孕产妇筛查系统初筛阳性的孕妇共 150 人,将 150 例高危孕产妇按照干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个 75 例。观察组孕妇平均年龄为( 31.4±4.3 )岁:高龄孕妇(年龄 ⩾35 岁)比例为 28.0% (21 例);初产妇占 40.0% (30 例);在高危等级分布方面,红色 1 例、橙色 21 例、黄色43 例、紫色10 例;合并基础疾病(如妊娠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肝炎等)者有34 例( 45.3% );既往有不良妊娠史者为22 例( 29.3% );干预前 SAS 评分为( 43.2±5.1 )分,SDS 评分为( 41.8±4.8 )分。对照组为( 31.0±4.6 )岁;高龄孕妇(年龄≥35 岁)比例为 28.0% (21 例);初产妇占 38.7% (29 例);在高危等级分布方面,橙色 20 例、黄色 42 例、紫色 13 例;合并基础疾病(如妊娠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肝炎等)者为33 例( 44.0% );既往有不良妊娠史者为23 例( 30.7% );SAS 评分为( 43.4±5.3 )分、SDS 评分为( 42.0±4.9 )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纳入标准: ① 符合国家 / 省级《高危孕产妇评估标准》筛查阳性者;② 建档孕周 ⩽20 周,愿意接受孕期随访管理; ③ 心理认知能力正常,能独立填写 SAS/SDS 量表; ④ 有基本通讯能力,能接受定期心理干预随访者。排除标准: ① 孕前或妊娠期确诊精神疾病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② 孕期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而心理状态极不稳定者; ③ 不愿配合干预,拒绝参与心理测评或随访者; ④ 妊娠中断或转诊至上级医院管理者。
1.2 方法
对照组孕妇接受我院标准化的高危孕产妇随访管理,观察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实施“高危孕产妇早期心理干预护理模式”,内容包括五大干预模块:
孕早期心理筛查与评估:在建档初期(孕 12 周前)由专职护理人员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初筛;评估内容涵盖焦虑、抑郁程度、自我认知与应对能力,建立心理状态评估档案;对评分异常者(SAS>50 或SDS>52)及时启动个体化干预流程。
(2)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安排专人对筛查阳性孕妇进行一对一心理访谈,采用同理性倾听、认知调节、正念训练等技巧进行情绪疏导;针对焦虑源(如胎儿健康、分娩恐惧、家庭压力等)给予解读与正向引导;制定个体护理计划,结合孕妇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和心理承受力调整沟通与支持方式。
(3)情绪调节与团体支持:成立“心理关爱小组”,每月组织孕妇参与孕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冥想训练、音乐放松、孕产心理讲堂;依托微信平台设立“安心孕育”支持群,推送心理健康小视频、情绪调节技巧及案例分享,营造互助交流氛围;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提升家庭系统支持能力。
(4)过程评估与动态追踪:每月定期复测 SAS、SDS 评分,并结合日常随访反馈调整护理策略;对情绪波动显著者,增设访谈频次或建议心理科门诊干预;使用“心理干预随访表”记录每次干预内容与孕妇反应,确保干预连续性与可追溯性。
(5)护理团队培训与质控:定期组织护士进行孕产妇心理评估与干预技巧培训;由护理部组织进行干预效果质量评估,包括满意度等;建立跨科室合作机制,临床与保健等多部门联动优化方案执行。
2 结果
2.1 两组妊娠结局对比
早产率:观察组为 6.7% (10/150),对照组为 14.0% (21/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观察组为 8.0% ,对照组为 15.3% ( P<0.05 )。胎儿宫内发育受限:观察组发生率为 4.0% ,对照组为 10.7% ( P<0.05 )。
2.2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
观察组干预前 SAS 评分为( 43.2±5.1 )分,干预后降至(38.5±4.2)分;SDS 评分由( 41.8±4.8 )分降至( 37.9±4.1 )分。对照组干预前SAS 评 分 为( 43.4±5.3 )分,干预后为(41.9±5.0)分;SDS 评分由( 42.0±4.9 )分降至( 40.7±4.5 )分。两组在干预后 SAS、SDS 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 9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0.0% ( P<0.05 )。
3 讨论
高危孕产妇是妊娠期间需重点关注的特殊人群,因其合并多种生理或心理风险因素,极易导致母婴不良结局,如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以往临床管理多集中于体征指标的监测和躯体并发症的干预,较少系统性纳入孕妇心理状态的评估与管理,致使部分孕妇处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状态而得不到有效疏导,从而影响妊娠结局[1]。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早期心理干预护理模式的观察组,其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体包括早产率( 6.7%vs14.0%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 8.0%vs15.3% )及胎儿宫内发育受限发生率(4.0%vs10.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高危孕产妇的心理状态与妊娠结局存在密切联系,心理干预可作为影响妊娠预后的重要护理手段。
焦虑与抑郁是高危妊娠中最常见的两种负性情绪,其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轴紊乱、血压异常、睡眠障碍及免疫功能下降等路径,进而影响母体及胎儿的生理状态。干预后观察组SAS 和SDS 评分分别下降4.7 分和3.9 分,而对照组仅下降 1.5 分和 1.3 分( P<0.05 ),进一步证实了系统性心理干预的有效性。这种效果来源于干预过程中多维度措施的协同作用,如早期识别高风险情绪状态、一对一心理访谈、团体支持活动及线上延伸干预,有助于缓解孕妇的焦虑源,提升其认知应对能力和社会支持水平[2]。
此外,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达 9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0.0% ,表明心理干预不仅优化了妊娠结局,也提升了孕妇对护理服务的整体体验和认可度。这对今后基层妇幼保健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从“风险管控”向“身心共护”转型。
综上所述,将心理干预前移至高危孕产妇孕早期,通过标准化、结构化的干预流程,能有效改善孕妇的情绪状态,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推广价值。该护理模式值得在高危孕产妇管理实践中广泛推广,逐步建立“早筛查—早干预—动态评估”的心理护理链条,推动高危孕产妇管理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丽 . 高危孕产妇心理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 [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2,33(4):512-514.
[2] 李婷 . 系统护理干预对高危妊娠孕妇负性情绪及母婴结局的改善作用 [J]. 护理实践,2023,20(10):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