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思政课堂中激活传统文化的育人活力

作者

董郁梅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第二实验中学 山东济宁 272600

   

前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时代新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门知识体系完整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以文化人”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就需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从而进一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一)解决文化传承断层,增强教育实效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了“边缘化”。在学校中,传统文化的教育严重缺失,无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收到社会环境、社会思潮的影响,传统文化逐渐被扭曲、异化,如过度追求金钱、注重个人享乐、拜金主义盛行等。这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必须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导和教育,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政教育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的引导。

(二)筑牢民族文化根基,培育文化自信

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如何运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际话语权,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更应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发挥其在立德树人、培育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应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青年学生成为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坚定信仰者。

二、在思政课堂中激活传统文化的育人活力措施

(一)促进学科融合,形成文化对比

思政课堂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学有机结合,使思政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思政课堂育人功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思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采取“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理解、认同并接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理解思政课。

(二)结合传统文化,做好课程导入

在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把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以讲故事、讲案例等形式来引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引导学生。例如,在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课时,教师可通过讲述“开国大典”“西柏坡精神”等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课时,教师可通过讲述“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生命。在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来选择导入形式,如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富有感染力的视频等手段导入,通过情景式、体验式、辩论式等教学方式来导入。

(三)基于思政课程,营造文化氛围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载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经典素材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把握历史脉络,提高自身历史素养;可以通过讲故事、说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另外,在思政课中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文化氛围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举办校园文化节活动等。

(四)开展课外活动,深化实践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思政课堂中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开展“我眼中的家乡”征文比赛、“我眼中的校园”美术作品展览等活动,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分地展示出来。通过这种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他们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

(五)落实科学评价,促进文化理解

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因材施教,坚持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积极推进新媒体教学手段应用,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加强课堂管理与服务,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开展主题演讲比赛、撰写文化小论文等。通过这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学习中来。同时,在传统文化学习中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如课堂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以此更好促进文化理解。

三、结束语

“思政课程要充分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思政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林玲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教学的路径探析 [J]. 高考,2022(12):159-161.

[2] 刘有美. 应用传统文化设计高中政治教学的实践研究[J]. 学苑教育,2021(29):55-56.

[3] 黄岩 , 朱杨莉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1):12-13.

姓名: 董郁梅(1972.11.07-),女,学科学段:道德与法治 初中,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背景: 城镇教师(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