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融合下的青岛特色研学实践与探究
王志胜
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266000
摘要:本文以青岛地域资源为依托,探讨多学科融合在研学实践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分析当前研学活动存在的学科割裂、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提出以“海陆空联动”、“历史与现代对话”、“科技与人文交融”、“实践与反思并举”为核心的策略,构建跨学科研学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研究发现,多学科融合的研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教育改革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多学科融合;青岛特色;研学实践;创新教育
一、引言
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旨在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将学习延伸至真实情境中。青岛作为沿海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历史遗迹与现代科技优势,为多学科融合的研学实践提供了天然素材。然而,当前研学活动多停留在单一学科视角,缺乏系统性与创新性。本文尝试以青岛为例,探索多学科融合的研学模式,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青岛研学的资源禀赋与现实困境
青岛的研学资源得天独厚:海洋生态、历史建筑、现代科技等要素交相辉映。然而,现实中研学活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科割裂,活动设计多围绕单一主题展开,未能体现跨学科思维;二是资源利用不足,许多场馆与自然景观未能深度挖掘教育价值;三是形式单一,缺乏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多学科融合的研学实践,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综合素养,同时为地方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新思路。
三、多学科融合下的青岛特色研学实践策略
(一)海陆空联动,跨学科探索
青岛的海洋资源是研学的核心素材。通过整合地理、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设计“海陆空联动”的研学活动。例如,在海洋馆开展生物多样性观察(生物学科),结合地理知识探讨海洋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在天文台利用物理原理分析潮汐现象。此类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培养了其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引入数字化工具(如AR/VR技术),让学生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情境中深化理解。具体而言,海洋馆的生物多样性观察活动可引导学生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观察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科),并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其分布规律。例如,学生通过观察珊瑚礁的分布,探讨其与洋流、水温的关系,从而理解生态系统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天文台,学生利用物理原理分析潮汐现象,结合数学建模预测潮汐变化,进一步理解自然规律的科学性。此外,海陆空联动的研学活动还可延伸至崂山的生态考察。学生在登山过程中,结合地理知识观察地形地貌,结合生物知识分析植被分布,结合物理知识测量风速与气压变化。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应用,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用系统思维看待问题。
(二)历史与现代对话,多学科解码
青岛的历史遗迹(如八大关、德国总督府)与现代科技(如海尔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跨学科研学提供了绝佳场景。以历史建筑为例,学生可从建筑学角度分析其结构,从历史学视角探究其文化背景,从美术学维度欣赏其艺术价值。在现代科技场馆,学生通过编程实践(信息技术)与工业设计(工程学)的结合,理解智能制造的内涵。此类活动使学生在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文化自信。在八大关的历史建筑研学中,学生从建筑学角度分析其梁柱结构与空间布局,从历史学视角探讨其殖民背景与文化交融,从美术学维度欣赏其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风格。通过多学科的解码,学生不仅理解了建筑的物质形态,更领悟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海尔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研学中,学生通过编程实践(信息技术)设计自动化生产线模型,结合工程学知识分析智能制造的优化路径。此类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了其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深刻理解。
(三)科技与人文交融,创新思维培育
青岛的科技资源(如海洋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企业)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在研学中,可设计“科技+人文”的跨学科项目。例如,学生在参观海洋科研实验室时,不仅学习科学实验方法(理科),还通过撰写科普文章(语文)或绘制生态漫画(美术)传播科学知识。此类活动将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在海洋科研实验室的研学中,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学习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理科),并结合语文知识撰写科普文章,向公众传播海洋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利用美术知识绘制生态漫画,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海洋污染的危害。此类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更激发了其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思维。此外,人工智能企业的研学活动可引导学生通过编程实践(信息技术)设计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结合社会学知识分析垃圾分类的推广难点。此类活动使学生在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中,理解技术创新的社会价值。
(四)实践与反思并举,深度学习驱动
研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模式,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崂山开展生态考察时,学生需记录数据(地理)、分析样本(生物)、撰写报告(语文),并在小组讨论中反思研究方法的优劣。教师通过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学习从“体验”走向“理解”,从“知识”走向“智慧”。在崂山生态考察中,学生通过地理知识记录地形地貌数据,通过生物知识分析植被样本,通过语文知识撰写考察报告。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反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样本分析的科学性以及报告表达的逻辑性。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数据采集方法?”“样本分析中是否存在偏差?”此类反思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促进了其深度学习。此外,研学活动结束后,学生需撰写反思日志,总结实践活动中的收获与不足。教师通过批改日志,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框架。
四、结语
多学科融合的青岛特色研学实践,以地域资源为依托,以跨学科思维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学习场景。通过海陆空联动、历史与现代对话、科技与人文交融、实践与反思并举的策略,研学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活力。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跨学科课程设计,加强教师培训,推动研学旅行向纵深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菊,李梦莹,张宣艳. 核心素养视角下多学科融合的研学课程设计及实践——以龙南客家文化为例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4, (34): 28-31.
[2]吴慧姿,韦慧旋,黄超. 学科融合下的双创人才培养途径——以“科学+”研学课程为例 [J]. 产业创新研究, 2024, (21): 196-198.
[3]李佳萌,邹淑燕,邓春梅,等. 多学科融合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体系构建研究——以宁夏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为例 [J]. 宁夏教育, 2024, (10): 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