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防控关键措施
周新荣
邵阳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 422100
作者简介:周新荣(1968.5-),男,汉族,湖南邵阳,大专,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生猪)屠宰、养殖
摘要:随着生猪养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疫病防控成为保障养殖效益与动物健康的核心环节。本文深入剖析生猪养殖过程中疫病防控的关键措施,从养殖场建设、疫苗接种、饲养管理及疫情监测等多维度进行阐述,旨在为生猪养殖从业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疫病防控策略,降低疫病发生风险,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猪养殖;疫病防控;疫苗接种;饲养管理
一、引言
生猪养殖业在我国畜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稳定发展对于保障肉类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疫病的频繁发生给生猪养殖带来了巨大挑战,不仅导致生猪死亡率上升、养殖成本增加,还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加强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防控至关重要。
二、养殖场建设与环境控制
1.选址与布局
养殖场应选择在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水源充足且远离居民区、交通要道和其他养殖场的地方。合理规划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和粪污处理区,各区域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设置有效的隔离设施,防止疫病传播。生产区内按照生猪生长阶段分设不同功能区,如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和育肥舍等,保证猪群流动的单向性,避免交叉感染。
2.卫生消毒
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定期对养殖场内的猪舍、设备、工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可选用合适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每周至少进行2-3次喷雾消毒。在猪舍入口处设置消毒池,人员和车辆进入养殖场前必须经过消毒池消毒,防止病原体带入。定期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污水,采用干清粪工艺,及时将粪便运至粪污处理区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病原体滋生。
三、疫苗接种与免疫程序
1.疫苗选择
疫苗质量的优劣直接关乎免疫效果。在选择疫苗时,需精准研判当地疫病流行态势。例如,若某地区猪蓝耳病常年高发,那么针对该疫病的优质疫苗便成为养殖重点考量对象。优先选取由国家权威部门批准生产的正规疫苗,这类疫苗在安全性与有效性上经过严格验证。采购途径务必正规,可从具备资质的疫苗经销商或直接与疫苗生产厂家对接,确保疫苗来源可靠。同时,疫苗保存条件极为关键,像猪瘟活疫苗需在-15℃以下冷冻保存,而口蹄疫灭活疫苗则适宜在2-8℃冷藏。任何温度偏差都可能致使疫苗效价降低,影响免疫成效,所以要严格依照疫苗说明书要求进行妥善存储。
2.免疫程序制定
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筑牢猪群免疫防线的核心。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猪,免疫系统发育程度各异,对疫苗接种时间与剂量的要求也大相径庭。以仔猪为例,出生后24小时内进行伪狂犬病疫苗滴鼻免疫,此阶段仔猪鼻腔黏膜免疫功能活跃,滴鼻免疫能迅速在黏膜表面形成免疫屏障,有效抵御伪狂犬病毒入侵。3-5日龄接种猪瘟疫苗,此时仔猪从母体获得的猪瘟母源抗体开始下降,及时接种疫苗可激发自身免疫应答。7-10日龄接种口蹄疫疫苗,为预防口蹄疫病毒感染奠定基础。育肥猪在生长进程中,随着体重增加与环境变化,需依据免疫程序多次加强免疫。如在育肥中期,针对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等再次接种相应疫苗,持续强化猪群免疫力,确保其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都能有效抵抗疫病侵袭。并且,定期对猪群进行抗体监测,可采用ELISA等检测方法,依据抗体水平动态调整免疫程序,保证免疫效果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四、饲养管理与营养调控
1.合理分群
根据生猪的品种、年龄、体重、性别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群饲养,每群猪的数量要适宜,避免密度过大。一般来说,保育猪每栏饲养15-20头,育肥猪每平方米饲养1-1.2头。合理分群可以减少猪群之间的争斗和应激,有利于猪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2.饲料营养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是增强猪群抵抗力的重要保障。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方,确保饲料中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充足供应。选择优质的饲料原料,避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防止因饲料质量问题引发猪群疾病。同时,要注意饲料的储存条件,防止饲料在储存过程中发生霉变和营养流失。
3.应激管理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猪群的影响。保持猪舍内温度、湿度适宜,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冬季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合理安排转群、运输等操作,尽量减少对猪只的惊扰。在猪群受到应激时,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抗应激添加剂,如维生素C、电解多维等,缓解猪只的应激反应,提高其免疫力。
五、疫情监测与预警
1.日常监测
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体系,养殖人员要每天对猪群进行观察,注意猪只的采食、饮水、精神状态和粪便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猪只。定期对猪群进行体温测量,对病死猪要及时进行解剖诊断,分析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同时,要加强对养殖场周边环境的监测,关注周边养殖场的疫病发生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2.实验室检测
定期采集猪群的血液、组织等样本送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常见疫病的抗体水平、病原体核酸等。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及时了解猪群的免疫状态和疫病感染情况,为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养殖场还可以与专业的兽医实验室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进行疫病诊断和防控指导。
3.疫情预警
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疫情预警系统,收集养殖场内的猪群健康数据、环境数据以及周边疫情信息等,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及时发出疫情预警信号。一旦发现疫情风险,养殖场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封锁、隔离、消毒、扑杀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六、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病死猪携带大量致病微生物,是疫病传播的关键传染源,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疫病大规模扩散,对养殖场及周边养殖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无害化处理刻不容缓。严禁养殖场及相关人员随意丢弃病死猪,任其污染土壤、水源;坚决杜绝出售病死猪的违法行为,以防流入市场危害食品安全;更不能食用病死猪,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养殖场应依据自身养殖规模,配备适配的专门无害化处理设施。焚烧炉通过高温焚烧,能高效杀灭病死猪携带的各类病原体,使其彻底无害化;化尸池则利用化学物质的分解作用,将病死猪降解,防止疫病传播。一旦发现病死猪,需即刻开展无害化处理,处理全程严格遵循《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等相关规定。从病死猪的搬运、处理操作流程,到最终产物的处置,每个环节都要规范执行,同时详实记录处理时间、病死猪数量、处理方式等信息,并对处理场地及工具进行全面消毒,为生猪养殖筑牢疫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
七、结论
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养殖场建设、疫苗接种、饲养管理、疫情监测等多个方面。只有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控措施,从源头抓起,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才能降低疫病发生风险,保障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从业者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疫病防控技术,提高自身的疫病防控意识和能力,为生猪养殖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生猪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韦丽丽,覃亮华,覃文龙,等.生猪养殖管理和疾病防控技术[J].今日畜牧兽医,2025,41(01):32-34.
[2]查琳.生态猪养殖管理及疫病防控研究[J].新农民,2024,(35):123-125.
[3]廖璐.生猪养殖常见疫病的检测与防控方法[J].中国畜牧业,2024,(22):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