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桥梁工程中的智能监测与维护技术

作者

徐瑾

辽宁永道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118000

摘要:随着道路桥梁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使用年限的增加,其安全性和耐久性面临着严峻挑战。智能监测与维护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深入探讨了道路桥梁工程中智能监测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分析了智能维护技术的关键环节及优势,并对智能监测与维护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剖析与研究,旨在为道路桥梁工程的安全运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该领域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智能监测;维护技术

引言

道路桥梁作为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运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出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复杂的自然环境和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道路桥梁结构容易出现各种病害和损伤,传统的监测与维护手段往往存在效率低下、不够精准等问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监测与维护技术应运而生,为道路桥梁工程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它能够实时获取结构状态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隐患,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策略,从而有效延长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保障其安全运营。

一、智能监测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一)传感器技术的集成与优化

在道路桥梁工程中,传感器技术作为智能监测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传感器技术的集成与优化是实现高效智能监测的基础。现代传感器技术已经发展到能够感知多种物理量,如应变、位移、加速度、温度、湿度等,这些传感器被集成到一个综合的监测网络中,以实现对道路桥梁结构的全面感知。例如,光纤传感器因其抗电磁干扰、高精度和长距离传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桥梁结构的应变和位移监测。通过将光纤传感器与传统的电阻应变片传感器相结合,可以实现对桥梁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力状态和变形情况的精确测量。这种集成方式不仅提高了监测数据的丰富度,还增强了监测系统的鲁棒性。

(二)数据采集与传输的高效性

数据采集与传输是智能监测系统中连接传感器和数据处理中心的关键环节。高效的采集与传输机制能够确保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完整性。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数据采集系统需要具备高采样率和高精度的特点,以满足对动态响应和静态变形监测的要求。例如,在监测桥梁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时,需要采用高采样率的数据采集设备,以捕捉到桥梁结构的高频振动信号。同时,数据采集设备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以确保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能够稳定工作。数据传输方面,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在道路桥梁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WSN具有部署灵活、成本低、易于扩展等优点,能够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无线传输。然而,无线传输也面临着数据丢失、信号干扰等问题。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采用多跳路由技术和数据冗余传输策略是常见的方法。多跳路由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单点故障对数据传输的影响,而数据冗余传输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数据丢失的风险。

二、道路桥梁工程的智能维护技术

(一)基于监测数据的维护决策支持

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智能维护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监测数据为维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实现有效维护决策的基础。通过对传感器网络采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可以提取出反映桥梁结构状态的关键信息,从而为维护决策提供支持。例如,基于应变和位移监测数据,可以评估桥梁结构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损伤风险。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和趋势分析,能够识别出正常状态与异常状态的差异,为维护决策提供预警信号。此外,基于监测数据的维护决策支持还需要考虑桥梁的使用环境和历史维护记录。例如,对于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下的桥梁,其维护策略应更加注重防腐蚀和抗疲劳措施。通过建立桥梁结构的健康评估模型,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和历史数据,可以对桥梁的剩余使用寿命进行预测,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维护计划。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维护决策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维护的针对性和效率,避免盲目维护带来的资源浪费。

(二)智能维护技术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智能维护技术的实施是将基于监测数据的决策转化为实际维护行动的关键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例如,采用自动化维护设备进行桥梁结构的表面清洗和防腐处理,不仅可以提高维护效率,还能降低人工维护的风险。同时,智能维护技术的实施还需要与桥梁的日常运营相结合,以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在实施智能维护技术后,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是确保维护质量的重要环节。效果评估可以通过对比维护前后的监测数据来实现。例如,通过对比维护前后的应变数据和位移数据,可以评估维护措施对桥梁结构状态的改善效果。此外,还可以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对维护后的桥梁结构进行检测,以验证维护措施的有效性。例如,利用超声波检测技术对桥梁混凝土结构进行内部缺陷检测,可以评估维护措施对结构内部损伤的修复效果。

三、智能监测与维护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

智能监测与维护技术的未来发展将深度依赖于技术创新与多学科的融合。在道路桥梁工程领域,监测与维护技术的突破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进步,而是需要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土木工程等多学科的协同合作。例如,新型传感器的研发不仅需要材料科学提供高性能的敏感材料,还需要电子工程实现信号的精准采集与传输。同时,计算机科学中的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提供了强大的工具。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可以实现从材料性能监测到结构整体健康评估的全方位技术升级。例如,利用纳米材料开发的高灵敏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的微裂缝发展,而结合机器学习算法的数据分析技术则可以准确预测裂缝的扩展趋势,为维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将推动智能监测与维护技术向更高精度、更强适应性和更广应用范围的方向发展。

(二)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度的提升

智能化与自动化是未来智能监测与维护技术的核心发展方向。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监测与维护系统将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和自适应能力。智能化的监测系统能够自动识别结构状态的变化,并根据预设的规则和模型进行实时分析与预警。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自动检测桥梁表面的裂缝和锈蚀情况,而无需人工干预。同时,自动化维护设备将能够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整维护策略并执行维护任务。例如,智能机器人可以在桥梁结构表面自主巡检,对发现的病害进行即时修复,如自动喷涂防腐材料或进行裂缝灌浆。这种智能化与自动化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监测与维护的效率和准确性,还能显著降低人力成本和维护风险。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监测与维护系统将能够实现从数据采集到维护决策再到维护执行的全流程自动化,为道路桥梁工程的安全运营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结论

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度的提升以及技术应用的拓展与优化将推动智能监测与维护技术迈向更高水平。这些发展趋势不仅将增强道路桥梁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还将为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为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雷静瑶.智能监测技术在道路桥梁养护施工中的应用[J].汽车画刊,2025,(02):134-136.

[2]刘海斌.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道路桥梁监测与维护系统研究[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4,5(10):17-19.

[3]刘进.桥梁工程中的智能化监测与维护系统研究[J].中国高新科技,2024,(08):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