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李志强

漳州市第五中学 363000

摘要:初中化学具有知识点琐碎、学科跨度大等特点,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小的阻碍。不仅严重削弱他们探索化学领域的热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成果的提升。如何克服对抽象化学概念的理解难关。而情景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但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还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在实际环境中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因此,本文将基于情境教学法,讨论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前言:所谓的情境教学法,强调真实情境融合和情感深度参与,加大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力度,已成为顺应新时代化学教学改革趋势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初中化学教学模式也得到创新性发展和突破,情景教学模式核心理念在于构建一系列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和生活之间的关联,显著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更加顺畅地理解学科中的复杂概念。尤其是在初中化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化学概念教学价值

(一)提高学习兴趣

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当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打破传统教学中枯燥单调的局面,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化学知识,从而深刻激发学生对化学世界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各种化学反应的现场,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逐步加深对抽象化学概念的理解,积极自主地投入化学知识学习的海洋之中。例如,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学生可以直接体验到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起对这一学科的浓厚兴趣[1]。

(二)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提出全新的要求。在实施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引导的方式,将复杂的化学概念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增加化学基础知识与社会及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互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减少冗长的概念讲解,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此外,情境教学法还鼓励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这些生动的情境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实现感受内涵,内化新知、学习技能的化学三维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一)生活情境

情境教学法强调将化学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紧密结合,因为化学的相关知识实际上都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构建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能够直观地体验到化学现象的演变过程。

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中和反应”概念为例,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比如讨论胃酸过多对健康的影响时,教师可引入“胃药”的使用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胃酸过多所带来的症状及其相应的缓解措施。然后设问:“当教师的胃部感到不适时,医生为何建议服用含有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成分的药物呢?”[2]。在学生们针对相关议题进行深入且详尽的探讨后,教师应采取渐进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深入挖掘潜藏于现象背后的化学本质,即酸与碱的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的过程,这正是中和反应的核心所在。为阐明这一复杂过程,教育者可以引入氯化氢与氢氧化铝之间的反应,3HCl+Al(OH)3→AlCl3+3H2O,阐释这一化学方程式的各物质的性质变化情况。氯化氢作为一种强酸,水溶液为盐酸,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氢氧化铝作为弱碱,可以中和过量的胃酸。当这两者相遇时,即发生中和反应,最终生成相对无害的氯化铝和水。

(二)故事情境

在以往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教师在开展概念教学时,只关注了让学生去记忆公式定理。这种机械记忆的行为,对于初中身心发育关键时期的学生来说,难度极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塑造教学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导入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教学情景。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将化学概念有机融合,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讲解“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章节中的“原子”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名为“微观宇宙探险记”的主题故事。学生在进入到情景后,主要扮演“微观探险家”的身份。需要手持显微镜,观察寻找微观世界蕴含着奇妙的奥秘,并且逐步揭开物质组成的奥秘,从而对“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产生更深的理解。

其次,在故事情境的逐步展开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法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使得学生养成主动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归纳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分子”概念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元素王国”,在这个奇妙的王国中,每位学生都将担任一个独特的分子角色,例如“水分子”“氧分子”等,并赋予他们不同的任务与职责。例如,“水分子”负责“降雨”,而“氧分子”则承担为生物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气的任务。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分子由原子构成”的结构,还能够通过与角色任务的互动,强化对分子功能及特性的认识。

(三) 实验情境

为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育中的潜力,教师需将化学的理论内容与化学的相关实验具体地结合在一起。 以人教版化学教材中的“中和反应”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的探索欲,从而让化学的神秘与奇妙展现在他们眼前。

在实验正式开始准备之前,教师需要先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稀氢氧化钠溶液作为碱性的代表,性质温和稳定,非常适合用于教学实验。同时,教师可以向这份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此时溶液会呈现粉红色。之后,缓缓引入稀盐酸,保持匀速,然后,搅拌混合液体。此时,学生们就会看到原来是粉红色的液体,会在酸的作用下渐渐褪去,直到变为清澈的无色液体。此时,学生便会发出疑问,“为什么酚酞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会呈现粉红色,而在酸性或中性环境中则变得无色?”或者“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反应时,发生颜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随后,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然后,进一步扩展实验内容,设计更多与中和反应相关的实验情境。比如探究不同浓度的酸碱溶液对中和反应速率的影响,或研究其他指示剂在中和反应中的颜色变化等等。

结语: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只有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持续优化情境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层面,才能发挥其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这种情境教学设计,也能减轻初中生繁重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未来的科学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奚雨潇.基于情境教学法的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5,(09):72-74.

[2]王红.善用情境化教学方法增强初中化学课堂吸引力[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36):105-107.

[3]王玉艳.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策略研究[J].中学科技,2024,(2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