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前置策略
李一鸣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450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矛盾凸显。围绕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探讨前置化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及其关键,文章将寻求新方式以促使大学生更为有效地形成正确就业观和生涯规划,培养就业能力与素质,实现职业目标和个人价值。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前置教育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开展现状
各高校就业指导操作虽有差异,但核心涵盖:帮助学生设置职业计划、信息指导、政策指导、方式方法指导、思想指导、就业心理指导、社会适应指导、创业指导等。部分高校通过选修、讲座等形式实施,学生在没有明确就业目标的情况下无法进行系统性岗位训练,且对岗位职责认知模糊,致求职受挫、易受骗,付出高成本亦难获理想职位。
二、就业前置调研概况及观点起源
随着大众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就业环境及压力下,部分学生可能放弃原职业规划,转而从事不匹配或不了解的工作,或入职后频繁转岗、跳槽,重复着就业、失业、择业、再就业的低效就业循环。这就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怀疑职业生涯教育的效用,以致失去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信心和动力。
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与职场环境的认知,积极引导学生提前以社会角色及职场视角审视就业问题对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至关重要。就业前置可促进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实质性指导学生找到心仪岗位,发挥潜能,实现职业价值的最大化。本文以职业体验为手段,就业前置为主题的理论构想,并就其具体实施策略展开深入探讨。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前置的必要性
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偏重理论,就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学生未充分重视未来就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缺乏明确职业目标和针对工作标准的训练。高校作为高素质劳动力培养基地,就业指导需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全方面发展专业型人才。超越理论,针对就业需求实施技能教育开展高校就业教育,通过实践指导,展开各种专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通过就业指导前置,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参与度。
四、沉浸式职业体验和探索的灵感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模型,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冲突的末期阶段,该阶段是塑造独立人格、确立自我价值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视为长期持续过程,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实践,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逐步明确自身的价值定位及未来的就业方向。
自20 世纪60 年代中期,美国历史课教学尝试改革,以多样化课堂活动替代传统讲授法,发展至今已形成稳定且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法,其中常用的是“角色模拟”法,即学生通过虚拟场景合作表演探究历史。其中一节课聚焦南北战争背景,学生分西部、北部、南部三派,依据教师资料组内研讨后,在课堂上跨派系交流并于模拟国会发表演讲。学生依托人物背景描述,构建了一个真实历史情境,使学生能根据这些具体的资料信息,去分析、思考任务,为更深层次的探索提供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角色扮演与深度分析,学生沉浸于历史情境,为了己方利益,争辩、讨论、游说、拉票,深度探讨三方利益冲突,热烈讨论并高度投入其中。
对照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希尔伯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一书,美国历史课上“角色模拟”的教学活动价值在于实实在在地让学生体会到了身在一职会看到的事物、接触到的人、面对的关系和结构,它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在游戏与表演中“演绎角色、体验角色、认知角色”。
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前置的初步试想和规划
(一)加大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环节建设力度,实行职业生涯的“校企合作”
实践出真知。借鉴高校毕业学年实习的方式,提出“职业体验月”的尝试,创立专题活动项目月,进行为期八天的沉浸式职业体验。此安排充分考虑学生学年安排规律,确保在不影响正常学业的前提下,深度参与职业体验活动。
在“职业体验月”筹备阶段,积极构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网络,精选与学生专业兴趣及职业规划高度匹配的合作方。通过前期深入沟通,明确各岗位职责、流程及技能要求,确保体验活动的精准与高效。同时,设计全面的职业体验方案,涵盖任务分配、时间规划及成果展示等,以保障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全面深入了解目标职业。
活动启动之初,以开营仪式的形式引导学生们以“准员工”的身份自我定位,帮助明确体验角色与责任。通过角色扮演,促进学生快速融入职场,强化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感。随后八周周末中,学生将分批次赴往合作单位,在导师及企业员工指导下开启职业体验之旅。
在职业体验过程中,每位学生将获分配具体任务,并要求按时保质完成,通过参与项目、观察流程、同事交流等方式亲身体验职场。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深入了解行业趋势、企业文化及职业素养等深层次内容。
此外,“职业体验月”强调反思总结。每周体验结束后,学生需提交职业体验报告,涵盖期间见闻、感悟及职业规划新认识。学校将组织专题分享会、职业导师一对一咨询等活动,提供进一步交流与指导机会,指导其将体验成果转化为个人成长动力。
(二)分阶段、分内容的全程教育模式
第一阶段:学院全面启动项目宣传,线上线下多渠道发布信息,阐释项目价值,营造参与氛围,鼓励学生报名。之后,组织内部评审,依据标准综合评估报名学生,选拔潜力与热情兼备者进入面试环节。第二阶段,针对初筛学生群体,设计多维度评估机制,包括就业竞争力、工作事务处理能力及心理调适能力评估,确保选拔全面深入。经细致评估筛选,最终确定代表学院高水平的入选名单。第三阶段,学院领导亲自挂帅,书记院长带队,将选拔的优秀学生引荐至精选合作单位,启动正式职业体验。学生将深入岗位一线,体验职场文化,锻炼实践能力。第四阶段,项目结束后,学院宣传部门组织回访,收集学生职业体验反馈。整理成新闻稿与推文,通过官方渠道传播,展示成果并分享学生成长故事,为学院内外学生提供参考。同时,反馈分享给合作单位与企业,促进交流合作,推动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
(三)多部门配合,高效率引导高质量充分就业
联合专业化师资队伍及就业招生办公室,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理解职业、专业与个人目标关联,通过测评了解个人特质,结合专业形成就业意向,制定初步职业规划。
联合心理咨询中心,开展职业辅导咨询,结合个体与团体咨询,针对学生特性,助其正确认识自我,指导就业安置,树立正确择业观,缓解心理压力,引导制定实际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综上,该项目实践联合企业模拟就业情境,使学生于真实工作环境中深化自我与环境认知,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促进学业与职业目标相结合;通过参观、实践、考察等社会实践,近距离体验职场,了解职业环境及自我能力,反思修订职业规划。职业体验及就业前置设想于高校而言亦丰富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实际性重点解决学生面临的就业与职场问题。
参考文献:
[1]沈倩超.大学生就业前置心理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7):109-110.DOI:10.16834/j.cnki.issn1009-5292.2010.17.050.
[2]彭真.基于新生就业前置调研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探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1(2):81-85.
[3]刘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元素全融入的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17):92-94.
作者简介:李一鸣,女,广东河源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