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的风险识别与管理策略研究
刘宇栋 武惠敏
内蒙古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勘测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01001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加,岩土工程特别是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这些复杂的地质环境,如软土、高地下水位、断层带、岩土不均匀性等,给岩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风险识别与管理在这些工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的风险来源,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岩土工程的风险识别方法,提出了有效的管理策略,旨在为今后复杂地质环境下岩土工程的风险管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复杂地质条件;岩土工程;风险识别;风险管理;地质灾害
引言:
岩土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稳定性与长期运行。然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岩土工程施工,常常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地质环境的多变性、地下水的变化、岩土层的复杂性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工程风险难以预见和控制。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施工难度的增加,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的风险管理愈加重要。如何有效识别这些风险,采取适当的管理策略,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岩土工程的风险识别首先是对地质条件的充分了解和评估,包括对土壤、岩层、地下水以及其他自然条件的全面勘察。其次,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识别潜在的风险源并评估其发生概率及可能影响。最后,基于识别出的风险,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以防范风险的发生或减轻其影响。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岩土工程领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方法逐渐成熟,尤其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风险识别技术和管理模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一、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风险源
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的风险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方面,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常常表现为地下水的变化、软弱土层、断层、滑坡、地震等不确定性因素。例如,软土层的承载力不足可能导致沉降过大,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断层带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则可能引发结构沉降、位移甚至坍塌。此外,地下水的存在及其变化也对土壤的力学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可能导致土体液化、基础不均匀沉降等问题。
人为因素则主要来源于设计、施工过程中的不当操作或疏忽。例如,设计不当可能未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变化,忽略了地下水对结构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如果未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的地基处理,可能会造成基础不均匀沉降,甚至发生结构倒塌。此外,不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材料选择也可能增加工程风险。现代岩土工程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地下空间开发等项目中,往往要求工程师在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多种风险源,并采取综合管理手段。
二、岩土工程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与工具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整个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风险识别时,工程师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通过地质调查和测试分析土壤、岩层及地下水的物理性质,掌握其力学行为、流变特性等基本参数。根据这些基本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评估潜在风险。例如,通过计算和模拟土壤或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推算出不同地质条件下工程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目前,常用的岩土工程风险识别方法包括专家评估法、故障树分析法(FTA)、层次分析法(AHP)、蒙特卡洛模拟法等。专家评估法利用领域专家的经验和判断,通过主观评价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故障树分析法则通过构建故障树模型,追溯到系统可能发生的故障及其概率,帮助识别潜在风险;层次分析法则通过多准则决策模型,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对风险的影响;蒙特卡洛模拟法则通过大量随机样本的模拟运算,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布及其影响。通过这些方法,工程师可以更加科学、系统地识别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各类风险。
三、岩土工程风险管理策略的优化
岩土工程中的风险管理不仅仅是识别潜在的风险,还包括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减轻风险的发生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与经济性的平衡。对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管理策略的优化往往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管理策略应注重全过程的风险控制,从设计阶段开始,就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采取针对性的设计措施。例如,在软土地区,设计时要考虑到土体的承载力不足和沉降问题,采用深基坑支护、桩基等技术进行加固;在断层带和滑坡区域,应考虑使用加固技术或采用避开滑坡带的建设方案。施工阶段则需要加强对现场施工质量的监督,确保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避免因施工过程中的疏忽而加剧风险。
其次,合理的监测手段是岩土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传感器、无人机、地质雷达等,可以实时监控工程的各项指标,包括土体变形、地下水位变化、基坑的支护情况等。这些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有助于工程师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此外,施工现场的智能化监控平台可以与设计和施工计划相结合,提供动态风险预测和应急预案支持。
再次,风险管理策略的优化还需注重项目的组织和协调。岩土工程项目的实施通常涉及多个部门和专业,需要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监测人员等密切协作。为此,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和明确的责任分工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科学的流程管理和高效的沟通机制,能够在风险发生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四、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具体的岩土工程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风险识别与管理策略的应用。例如,在某高层建筑项目中,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地基液化现象,导致了基础沉降和不均匀变形。通过及时的风险识别,项目团队调整了施工方案,采用了加固桩基和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并在后期加强了对地下水的监测,最终成功避免了更严重的结构问题。
另一个案例是在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团队发现施工现场位于一个潜在的滑坡区,工程的初步设计未能充分考虑这一点。在风险识别过程中,通过先进的地质雷达探测和现场监测,及时发现了滑坡的迹象。随后,项目团队调整了施工方案,采用了高效的支护结构,并加强了对滑坡区域的监控,确保了施工过程的安全。这些案例表明,通过及时有效的风险识别与管理,可以有效避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事故,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
五、结论
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的风险识别与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到地质勘察、风险评估、设计优化、施工监控等多个环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广泛应用,岩土工程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未来,随着复杂地质环境下工程建设需求的增加,岩土工程的风险管理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进一步优化风险识别方法,强化实时监测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多方协同工作,从而提高岩土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刘鹏.复合地层多工况下TBM滚刀破岩机理及磨损规律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24.DOI:10.27334/d.cnki.gstdy.2024.000818.
[2]宋英杰.复合地层TBM掘进参数和掘进性能预测及系统开发[D].河南工业大学,2024.DOI:10.27791/d.cnki.ghegy.2024.000801.
[3]李宁博.基于岩体地质信息感知的TBM掘进参数与姿态辅助智能决策方法[D].山东大学,2022.DOI:10.27272/d.cnki.gshdu.2022.006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