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动与同频:温暖现实主义电影中的“共同体”

作者

张子延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0

摘要:近年来,温暖现实主义电影通过贴近社会现实的叙事和人性温暖的表达,传递积极价值导向。本文以“共同体美学”为理论框架,分析此类电影如何通过情感共鸣与精神共识构建“情感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并延伸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审美升华。影片如《人生大事》《我爱你!》等,以温情化解现实矛盾,治愈观众心灵,引导社会正向价值观。

关键词:温暖现实主义电影;共同体美学;情感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家国情怀。

近年来,温暖现实主义影视作品以温情的基调吸引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这类作品紧跟时代脉动,着重描绘普通人的故事,展现对真实、善良和美好的向往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在新时代的框架内,温暖现实主义电影不仅仅是基于生活的现实状态,也试图在意识形态和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与此同时,市场策略近年来趋向于青少年观众,个体化和孤独感的主题越来越多,这些西方现代主义电影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了价值观的狭窄、意义的虚无和认同的危机等,让个体呈现原子化趋势。2018年,以饶曙光为代表的电影研究学者为建立文化自信,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直面中国电影产业的内在矛盾问题,结合中国电影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出“共同体美学”这一理论概念,“共同体美学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于‘我者思维’基础上的‘他者思维’,在文本层面倡导 ‘共同体叙事’,在产业层面坚持‘共同利益观’”。

一、情感共同体:个体融于社会的情动观照

温暖现实主义电影通过多元视角与温情叙事,强化观众与角色的情感联结,形成“情感共同体”,其核心在于以真实细腻的共情体验,缝合个体与集体之间的情感裂隙。在温暖现实主义电影中,观众往往会与电影中的人物情感产生情感共鸣,感受电影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以此来治愈人们的心灵,缝合内心的创伤。观众一旦投入剧情,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将比一般的电影情绪来得更加深刻而持久。要使电影与观众产生共鸣,其艺术表现必须具备真实性、细致性和鲜明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加深了观众的情感体验,也强化了情感传达能力与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一)以“隐见”身份反衬生活常客

温暖现实主义电影通过多元化的视角呈现出丰富的共情体验,这些视角不仅限于特定的年龄群体,通过儿童或老年人的视角,来涵盖了不同的生活阶段、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用“隐见”的身份,以新奇的视角来进行叙事表达。在描述儿童与老年人时,人们往往会被唤醒关怀、关爱、关照的情绪反应,在构成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后,观众继而会对人物产生共情心理。因此,在温暖现实主义电影当中,经常利用多元化的视角来让观众产生共情,每个视角都如一扇窗,开启向不同世界的洞察。从儿童的纯真到青年的挣扎,从中年的沉思,再到老年的回顾,电影中的多样性视角描绘了生命旅程的每一步,激发观众共鸣的同时,也提供了对人生丰富多彩面貌的深入理解。

在温暖现实主义中,多以儿童视角进行叙事,利用孩子的纯真世界观,唤醒观众内心最真挚的情感,使观众与剧中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交流。电影《人生大事》里,小文拥有纯真的童心,电影展现了她看待事物的单纯与清澈,在小文的看来,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成为了黑夜里闪烁着的星星,当她想念外婆了,就对着天上的星星说话;对于遭受社会偏见的三哥,小文把他看作是“种星星的人”。这种儿童视角的魅力在于对孩子生活本质的独到理解,通过孩子纯真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在揭示社会现实问题时,这种视角可以轻松揭露成人世界难以察觉的生活真相。导演利用儿童视角对悲伤进行了诗意化的表达,平衡了故事内容上的尖锐性,使得悲伤主题不再显得沉重和压抑。

在这个多元视角的背景下,老年人视角也很引人注目。电影《我爱你!》便是通过老年人的视角,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共同体体验。影片中的老年人角色展示了老年爱情的多面性,揭示了老年人在生命晚期所面临的生活多方面的挑战和感情困惑,温情又现实的展现了人至老年的孤独、与子女的代际冲突、对死亡的思考以及他们对被爱的渴望。同时,电影通过常为戒对不输年轻人般的浪漫与甜腻的爱情的追求,表现出老年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爱情的渴求,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展示了老年人对生活的理解,也突破了年轻人网络文化生态的界限。《我爱你!》通过展示老年人的情感世界和他们在家庭中的关系来创建的情感共同体,鼓励人们积极思考和勇敢面对生命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从而实现了对观众情感的治愈和对社会价值的反思。

(二)以“喜剧”形态托举悲情轨迹

温暖现实主义创作主要强调情感共鸣,旨在为面临困境的人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支持。当描绘现实世界中人们面对挑战时,这类作品通过温柔的情感抚慰来愈合人们心灵上的伤痕,为寒冷的心灵带来一抹暖色调。因此在情节的设置上,温暖现实主义电影常常将悲伤的情节温情化、喜剧化,让悲伤的情节不再压抑,用诗意包裹悲情,平衡内容上的尖锐性。

在电影《保你平安》中,当墓地销售员魏平安看到女儿魏磨砺被同学堵在厕所欺辱、头发被拉扯、衣服被撕开拍摄身上的胎记的视频时,整部影片呈现了悲伤的基调,而导演并未让悲伤的情节持续下去,反而将基调一转,制造了让魏平安坐在老头身上寻找信号的喜剧效果,利用这种悲喜交织的情节去突出沉重的校园霸凌议题,具有强烈的化悲情转为喜剧的色彩。电影《人生大事》也将悲伤的话题温情化,将沉重的死亡话题转化为一种温情又平和的安抚。面对亲人的离世、生命的终结以及对殡葬行业工作者的歧视等现实,电影引发了观众对失去亲人的痛苦、生命的短暂和殡葬从业者的无奈等深层情感的共鸣。死亡作为一个深层的生命主题,被理解为生命从生存的事物中被抽离的过程。活着的事物总在时间流转中慢慢趋近死亡,人类肉体的死亡最明显的特征在于生命的消失、个体能量变为零,个体生命机能彻底不可逆转地永久停止。在影片中,小文将莫三妹及其他从事殡葬行业的人称作“种星星的人”,这样的诗意表述有效地缓和了死亡的悲伤感和压抑感。影片平衡了其内容的沉重感,把生命的消逝转化成思念的永恒,使之成为一个温暖的化解冰冷现实和治愈创伤的作品。

二、精神共同体:生存匿于感性的意识同频

在温暖现实主义电影中,观众不仅仅是被动的观影者,成为情感共振和精神共识的积极参与者。电影通过提供共同体的认知框架,促使观众在精神层面上产生共鸣。这种共鸣不仅源自相似或可共情的情感经历,还基于对共同体核心价值的广泛认同。美国电影情感认知学者默里·史密斯(Murray Smith)在《布莱希特主义的逻辑与遗产》中讨论了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视域下的观众。史密斯认为,“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强调观众的独立意识与理性思辨,虽有其道理,其前提却是假设了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这显然违背了当代认知科学和情感哲学的基本认识。观众的电影情感反应是知觉效果、注意力、认知水平的综合体,既受到感性因素影响,也来源于主体本身的理性意识,这种心理由感性认识激发,又受到理性意识控制,这里称之为“认知共识”。

(一)脱离生活理性的感性进入

温暖现实主义电影在展现现实矛盾、人生困境的基础上,利用诗意化的意向进行温暖格调的铺垫。“认知共识”的基石是观众对特定价值观的普遍接受和认同,这意味着观众不仅需要深入剧情,与角色的经历和困境产生共鸣,更要求影片所表达的价值观需要与观众先前的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价值观相契合。这种共鸣超越了对角色经历的认同,还涉及道德评判、伦理情感,以及对艺术审美、科技崇拜、本土情节、历史价值观和国家意识等方面的认同。

《人生大事》这部影片通过描绘亲人离世、生命终结以及对殡葬行业工作者的歧视等场景,深刻地展现了失去亲人所带来的痛苦、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殡葬从业者的无奈。这些情境激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而这种感性经验使每个人都所描绘的情景息息相关,仿佛亲身经历。电影中,生老病死引发的恐惧、痛苦和淡然等情感,是人类共通的体验。这些情感的表达,不仅让观众更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也引发了对人生不同阶段和面临的挑战的反思。通过展现这些复杂且深刻的情绪,影片不仅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接受。温暖现实主义电影再将悲情转化为温情,实现情感转化。电影提供了一个既现实又充满希望的视角,使观众能够在面对生命的挑战和困境时,找到慰藉。

(二)耦合影像感性的理性回归

实现“认知共识”的审美升华,是在道德评判、伦理情感,以及对艺术审美、科技崇拜、本土情节、历史价值观和国家意识等方面的认同拥有了意识观念一致的前提后,就要耦合个人情感与社会意识的统一。这就使观众个人在获得情感共鸣后,更获得了更深沉的理性价值的共识。电影《我爱你!》不仅提供了对老年人情感世界的深刻洞察,还鼓励了观众去理解和尊重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生活经历,也展现“放下过去,珍惜当下”“鼓起勇气,再续前缘”“同舟共济,奔赴生死”的爱情观。在“情感共同体”之上,《我爱你!》通过对爱情与生死的理性思考,鼓励人们和引导人们对存在的现实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勇敢地做出选择,继而达到了观众与影片互文的“精神共同体”。

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不仅提供了情感的慰藉,还激发了观众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这种思考超越了个人的范畴,涉及到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层理解。观众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与影片对话,形成互文关系。这种互文关系使得电影的影响力远超过屏幕本身,延伸到观众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中,从而达到了精神共鸣和思想共振。

三、命运共同体:超越感性的审美升华

“共同体美学”倡导影片与观众共情、共鸣和共振,达成观众心理期待的最大公约数。考察近年来电影市场热门的温暖现实主义电影,如《人生大事》《我爱你!》《奇迹笨小孩》《我不是药神》《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等等,这些影片所表现出的个体遭际与时代价值的高度统一,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的高度契合,使观众不仅获得了感性情感的共鸣,更获得了超越感性的审美升华。这类电影之所以能成为市场青睐的对象,是因为它们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潜能,引起全民观影热潮和广泛社会讨论。他们在“精神共同体”之上,满足了全体中国人的集体愿望——即“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由影像审美到自反的凝视

近几年来,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反映人民现实生活和现实困境的影片出现在荧幕上。如《人生大事》《我爱你!》《奇迹笨小孩》《中国机长》《中国医生》还有《我不是药神》等,这些电影贴紧时代脉动,深刻反映人民情感和实际生活。它们不仅讲述了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这些影片通过聚焦不同的主题——如殡葬行业的社会议题、老年人的爱情和代际问题、重大疾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抗疫过程中的人民团结、新时代年轻人的城市的打拼、以及真实事件改编的职业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面性。利用“共同体美学”,温暖现实主义电影将主流价值共识融入到视听规律与叙事机制中,实现情感共鸣与精神共振的高度统一,观众收获了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审美体验,实现了从感性经验认识到理性经验认识的审美经验升华。

(二)由生命具身到社会的映射

近年来的中国温暖现实主义电影中,大多表现出个体遭际与时代价值的高度统一,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的高度契合,使观众不仅获得了感性情感的共鸣,更获得了一种深沉的理性价值的共识。而就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格局而言,要想获得最大的市场认可,电影就必须满足观众共同的“银幕愿望”。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我国的外交政策宗旨,这就是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家国情怀成为了现今引发观众深度共鸣和认知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和情感表达。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概念叙述不仅针对国际关系,其深远含义远不止于此,深刻反映了对现代性中“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根本性思考,深入探讨了在当今社会中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以《中国机长》和《中国医生》为代表的现代职业题材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改编,采用灾难片的叙事手法,展示了当代中国人在面对挑战时的勇敢与担当,赞颂了在紧急关头展现出的民族坚韧精神。“抗美援朝”主题的影片《金刚川》和《长津湖》,则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在装备简陋、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下,通过团结奋战,建立起的坚不可摧的防线,创造了壮丽的历史故事。人类命运共同体宣扬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英雄主义,全人类共同的英雄主义,这是中国家国情怀的根本诉求。

四、结语

2014年,习近平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当前的文艺创作,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温暖现实主义以现实为根基,需要电影创作者们避免作品趋向过度同质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与创新。此外,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电影工作者在关注现实问题的同时,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关心弱势群体,同时在艺术表达和叙事方法上寻求革新,用力、用心、用爱、用情来记录时代。在后疫情时代,面对现实的冰冷与挫折,电影创作者们需要呼应社会现实与应对时代呼唤,在反应客观现实的同时,呈现人性温暖、包容的一面,用文艺作品给与大众以情绪抚慰,为生活提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解决方式。利用“共同体美学”来得到观众的情感共鸣与情绪共振,来治愈人们的心灵,缝合人们内心的创伤。

饶曙光,张卫,李彬等:《构建“共同体美学”———关于电影语言、电影理论现代化与再现代化》[J].《当代电影》,2019( 01) : 4-18.

饶曙光:《观察与阐释: “共同体美学”的理念、路径与价值》[J].《艺术评论》,2021( 03) : 24-33.

[法]路易-樊尚·托马:《我知道什么?死亡》[M].潘惠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3.

BORDWELLD, CARROLIN.Post-Theory:reconstructing film studies[M].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6:131-132.

BORDWELLD, CARROLIN.Post-Theory:reconstructing film studies[M].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6:131-132.

饶曙光:《观察与阐释:“共同体美学”的理念、路径与价值》[J].《艺术评论》,2021(3):24-33

陈旭光:《“受众为王”时代的电影新变观察》[J].《当代电影》,2015(12):4-11.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3。

作者简介:姓名:张子延(1998-),男,汉族,江苏省南京市,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导演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