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智慧党建模型构建与运行实践研究
郑海味 尹菊琴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8
新时代对高校党建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新需求,工作环境复杂化、对象年轻化与运行多元化相互叠加,使高校党建陷入传播失焦、认同弱化、价值消解的连锁困境;传统事后应对、人工留痕的管理逻辑已难以匹配数字时代的传播速度与青年行为模式。在这样的背景和挑战下,讨论与此相适应的智慧党建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智慧党建模式和运行,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挑战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全员触网的新传播格局下,高校党建面对环境、对象与机制的结构性挑战。
1. 工作环境复杂化。随着信息碎片化、价值多元化,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使信息传播呈现去中心化特征。主流观点传播被稀释,多元价值观冲击高校师生的思想认同。另外,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的弊端也不可避免,商业平台算法强化圈层化传播,使高校师生困于同质化信息环境,主流党建内容难以有效触达,甚至被标签化为说教而遭排斥。在复杂的环境下,舆情往往燃点低、发酵快,高校话题易成为网络舆情引爆点,传统事后应对的模式陷入被动。
2. 工作对象年轻化。00 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形成质疑权威、解构严肃的人格特征,对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有着本能抵触。另外也出现部分教师以学术自由为名,在课堂或自媒体传播躺平等消极价值观,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可能为流量制造议题,二次创作的舆情风险越来越突出。
3. 运行机制多元化。传统考核侧重留痕管理,导致基层支部为应付检查而创作 PPT+ 摆拍照片,忽视实际效果。线上学习沦为挂机时长。网络去中心化也对权威产生消解,如在高校 BBS、豆瓣小组的匿名社群中,学生党员可能因怕被孤立而隐藏身份,导致线下是党员,线上是吃瓜群众的双重人格。跨平台协作实践中多存在壁垒,管内容、管技术、管学生的不同部门在现实中时常存在数据孤岛。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智慧党建的相关理论
(一)高校智慧党建的发展历程
高校党建与互联网的耦合并非简单的工具升级,而是一场由上线到上云的演进,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梳理这一脉络,才能看清技术如何嵌入高校党组织的肌体,为理解智慧党建提供历史坐标。网页时代,以校园 BBS、静态官网和红色网站为载体,高校党建首次触网。典型如红色网站、红旗在线,组织实现了上网,但师生互动稀缺,内容更新周期长,更多是纸质材料的电子化过程。
微时代,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号迅速普及,高校党建开始微转型。部门相继开通官方微博、微信,推出微典型等栏目,信息由单向发布转为双向互动,粉丝量、阅读量成为新的考核指标,但平台依赖商业公司,数据沉淀有限,内容同质化现象突出。
移动终端时代,随着 4G 与智能手机全面覆盖,高校党建进入指尖阶段。各高校自主开发 APP、小程序,把组织关系转接、党费缴纳、在线考试等功能装进手机,实现 24 小时在线支部。数据开始回流学校,但系统间标准不一,形成数据烟囱,师生下载多、常用少,卸载率居高不下。
云时代,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AI 出现,高校党建迈向云融合。业务系统由单点登录走向一网通办;行为数据、学习数据、服务数据实时汇聚,AI 算法用于预警失联党员、推荐学习套餐;VR/AR 把延安窑洞、南湖红船搬进云课堂,实现沉浸式党性教育。此阶段特征是平台云化、数据集中、场景沉浸,但面临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新考题。
纵观四个阶段,发现技术每向前一步,都在重塑组织、个体、信息三者的距离与互动规则。从单向公示到算法推荐,从纸质台账到数据留痕,在获得可见性与即时性的同时,也面临数据形式主义等新考题。这种算法可见性也可能引发技术规训风险,组织认同被数据指标替代等问题。
(二)智慧党建模式探索的经验梳理与借鉴
实践表明,高校智慧党建已从单点功能走向生态融合,呈现出不同模式,对这些类型特征进行横向比较,可为不同层次高校提供“可复制、可迁移、可拼装”的参考谱系。
(1)区块链 +。如试点党员成长链,将学生参与理论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数据上链存证,解决党员表现难以量化问题,使评优评奖用数据说话。
(2)算法反向利用 +。如开发校园舆情雷达,通过爬虫技术实时抓取微博、知乎、抖音等平台涉及本校的敏感信息,利用NLP 技术识别情感倾向,实现预警- 回应- 处理的闭环。
(3)元宇宙 + 如建设 3D 虚拟党支部,学生以虚拟身份进入数字实地参加组织生活会,可匿名弹提问,系统通过AI 匹配党史专家实时回应,既保护学生隐私,又破解线下组织生活会不敢讲真话的困境。
另外,也有与企业共建党建大数据实验室,秒处理行为日志,舆情秒级预警。利用区块链,将党员发展全流程哈希上链,确保材料防篡改,上级部门可直接跨校验证,缩短审批时限。
上述做法带来的共性启示是,数据统一,必须建设校域或省域数据中台;场景嵌入,把功能拆解成微服务插进师生高频应用;共建共享,引入属地、企业、校友资源,破解高校闭环运行瓶颈。与传统信息化党建相比,智慧党建的最大优势在于可预测、可干预、可评估,把组织力转化为可计算、可优化的算法模型,使高校党建在数字时代保持持续生命力与引领力。
三、高校智慧党建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高校智慧党建不是网页党建、电子党务的简单升级版,而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以数据驱动、场景嵌入、智能决策为建设核心,对组织、宣传、服务、教育、监督等进行重塑,实现精准到人、实时在线、预测干预、价值闭环的新型党建形态。其本质是通过算法模型将组织行为转化为可计算变量,扩展党组织对行为轨迹的感知边界,形成业务、数据、决策的生态系统。构建高效智慧党建模型,要立足高校党建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构筑网络空间,整合网络资源。
(一)构筑一体化的智治平台,打造高校党建“整体智治”核心中枢
一体化党建智治平台是智慧党建的“数据大脑”,运用学校数字化技术、思维、认知,对高校党建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①推动党建工作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从事后应对向实时预测、从条线分割向一网统管转变。建设一个综合性党建智治数据仓、党建智治阵地、党建智治功能类别、应用场景等,实现高校党建工作可感、可测、可控、可优的整体智治目标。(二)打造智治平台应用场景、实现实践数据金过程采集与分析
应用场景是智治平台的“神经末梢”,也是数据价值兑现的最后一公里。高校只有把业务场景嵌进日常,把数据采集做在过程,才能避免平台空转与数据沉睡。以下四大模块以可视、可评、可联、可警四位一体思路,将组织、个人、干部、廉情等关键要素全部纳入实时数据流,实现全过程闭环治理。
“党建智治舱”实现可视化呈现组织架构,是党建大平台,主要展示全校党建工作的总体情况,涵盖了组织全息图、党员业绩线、干部成长树、廉情监督站、党史教育馆等应用场景的重点模块,包括各级组织结构、全校各学院的党员发展进度、结构分布情况等,将数据录入后台系统,对全校各级党组织的组织结构图全方位进行展示。
“组织全息图”用来实现支部活力的动态化考评,是汇总和展示全校组织工作,包含组织导航栏、组织风采展示、组织活力指数等。通过将全校各支部理论学习、三会一课、社会服务等各部分数据进行上传汇总,建构全校的组织活力指数,对各支部进行考评监督管理。“党员业绩线”一体化彰显党建引领作用。打破数据壁垒,打通学校科研系统、教学系统,通过打通科研系统、教学系统、研究生系统、人事系统等各个业务系统,集成党员干部的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方面成果数据,展现党建工作全面引领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干部成长树”智能化提升干部管理水平。实现智能管理、动态统计、实时查询、智能搜索、预警提醒等功能。干部结构、教育培训、干部名册可以实现静态展示,智能搜索和预警提醒可以实现动态搜索和预警,从而提高干部管理、监督、任免、服务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四大场景共同构成高校党建的“数字孪生体”。组织运行实时映射、党员行为准确量化、干部成长动态建模、廉情风险前置预判。场景的不断丰富与迭代,不仅拓展了数据获取的广度与深度,也提供了“事前预测、事中干预、事后评估”的全周期治理工具。
(三)构筑“三维一体”智慧党建网络空间,探索“手机端+PC 端”线上线下全场景覆盖
高校智慧党建利用移动端、PC 端、线下场景“三维一体”布局,把组织生活融入手机、把数据大脑搬上云端、把红色记忆融入空间,构建起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育人新生态。
1. 打造移动端交互空间,便捷化满足日常需求。依托 “红色根脉”“智慧党建” 等手机端应用,集成党建工作日常管理、“三会一课”线上开展、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实现党建工作“掌上办、随时办”,大幅提升党员参与党建活动的便捷性与积极性。
2.PC 端网络管理空间,专业化支撑高效办公。以一体化党建智治平台为基础,搭建党建数据专属后台,整合党员基础信息、学习进度、活动记录、考核数据等核心内容,实现党建工作“一键统计、智能分析”。例如,可自动生成支部活动开展频次报表、党员学习完成率分析等,为党建工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减少人工统计的工作量与误差率。
3. 线下互动空间,沉浸式丰富教育体验。结合红色之旅党日活动、线下党史体验馆、党员之家等实体空间,开发“红色足迹”VR 党课、“百名党员讲百年故事”音频资料等特色资源,通过权威平台转载。通过“线上资源+ 线下场景”的融合,丰富党员教育形式,增强党建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当大屏化身决策的驾驶舱,当 VR 把党建案例搬进校园,智慧党建就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组织力、吸引力和治理力的系统升级。三维空间各扬其长、互补其短,最终实现党建效能与育人实效的双提升。(四)开发特色高校智慧党建网络产品,打造“内容+ 智能”双轮驱动格局
从“内容产品创新”与“AI 智能体开发”两大方向发力,开发符合高校师生需求的特色智慧党建网络产品,推动党建工作智能化升级。
1. 在内容产品上,聚焦党员教育与示范引领。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开发特色音频故事集,适配移动端学习场景;同时通过收录其他优秀党组织工作法、党员先进事迹等案例,多途径宣传,发展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示范引领作用。
2. 在 AI 智能体的开发与应用上,聚焦 AI 技术与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开发“数字人理论学习助理”“AI一站式社区”智能体,推广应用。①打造 学习助理”创新理论学习形式,在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辟“数字人理论速递专栏 利用 AI 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数字人宣讲”的生动形式,结合青年党员的兴趣特点与个性需求,打造沉浸式理论学习体验。有效解决传统理论学习“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的问题;②建好 AI 一站式社区,提升党建思政效能,集成基础咨询信息服务、专项深度辅导、AI 全面赋能三个层面的功能模块,构建“人机协同”的高效工作空间。
四、构建党团建评价指标体系,为智慧党建提供闭环的量化标尺
智慧党建的一体化建设,还需要一套兼具信度与效度的评价工具。现有研究多停留于功能罗列或案例描述,缺乏对评价指标理论基础、构建方法及因果机制的严谨论证。为科学评估智慧党建建设成效并进行检验,需要一套系统化、可量化、可扩展的智慧党建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的构建,综合运用技术接受模型、公共治理绩效评价与组织权威再生产理论,形成分析框架;遵循文献梳理→德尔菲专家咨询→因子分析等研究步骤, 确保内容效度; 在确定样本与数据时,第一轮向党务管理者、信息化专家及研究生党员代表、合作企业专家共 20 人进行 第二轮对指标重要性进行 5 级评分,采用 AHP- 熵权组合赋权法,先由专家比较获得主观权重,再用熵权法修正客观权重,最终合成综合权重。形成“五维三层双闭环”评价模型,所有测量项直接对接现有系统日志与 API 接口,实现“系统即评价源”,避免人工填报偏差。
五维解决“评什么”问题。对应智慧党建应用场景与创新主线,构建五个一级维度:①平台建设质量(技术底座);②运行管理效能(流程速度);③用户体验与参与度(用户温度);④党建治理成效(治理高度);⑤创新引领能力(示范广度)。五维既覆盖智慧党建已建成的内容,也预留未来场景接口,保证指标随系统升级自动扩展。
三层解决“怎么评”问题。每一维拆解为子维度、可量化指标两层,形成“一级维度—二级模块—三级数据点”链条。所有三级指标均直接取数于“党建智治舱”“组织全息图”“党员业绩线”“干部成长树”“红色根脉移动端”“AI 社区”等已有模块,无需额外填报,实现“系统即评价源”
双闭环解决“怎么用”问题。内闭环即平台自评,系统定期自动计算指标,触发阈值推送消息提醒责任人;对连续低于基准值的支部,启动帮扶流程。外闭环是迭代完善,年度评价报告经审议后,反向修订计划,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新增场景一旦上线,按同样原则补充指标内容,确保评价体系与文档建设进度同频升级。
综上所述,“五维三层双闭环”智慧党建评价指标体系,在理论层面回应了技术治理与组织权威再生产的议题,在应用层面嵌入高校治理场景并通过实证数据验证,可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复制、可扩展的参考。未来,随着算法伦理与隐私保护法规的完善,评价指标还需持续动态迭代,以更好服务于高校党建质量提升。
结语
在智慧党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看到它 新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也要看到另一面。数据让组织看得更细,也让基层演得更多;平台让治理 技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