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普特融合实践活动 助力特殊儿童健康发展
倪静 李素
梧州市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 本文基于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普特融合背景下轻度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系统探讨普特融合实践活动对特殊儿童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整合“5+1融合互助小组”、劳动与心育结合策略、研学实践及家校协同等创新路径,本文结合实证数据与典型案例,分析普特融合实践在提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及学习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并提出优化建议,为特殊儿童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普特融合;特殊儿童;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普特融合实践活动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意义
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公平与教育包容的重要体现。普特融合教育通过构建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共同参与的学习生态,打破传统隔离式教育模式,为特殊儿童提供多维能力发展平台。基于中期报告的实践策略,本研究从以下三方面构建理论框架:
1.心理融合导向:以“5+1融合互助小组”为核心,强化特殊儿童的归属感与自我认同;
2.能力发展导向:依托劳动实践与研学活动,提升生活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
3.协同支持导向:通过家校社联动机制优化教育生态,形成包容性成长环境。
二、普特融合实践活动的创新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5+1融合互助小组”:构建心理支持的微观系统中期报告提出的“5+1融合互助小组”策略(即1名特殊儿童为核心,5名普通儿童、教师及家长组成支持团队),在实践中显著提升了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与心理健康。以梧州市第一实验小学为例,特殊儿童小俊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担任“食材串签示范员”,普通学生通过辅助与鼓励帮助其完成技能展示。数据显示,参与互助小组的特殊儿童在社交焦虑量表中的得分降低23%,师生关系评分提升至中等水平(-2~2分)。该策略不仅促进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还培养了普通学生的同理心与责任感,形成双向受益的教育模式。
(二)劳动与心育结合:强化生活技能与自我价值劳动教育是普特融合的重要载体。课题组设计的《制作奶茶》《关东煮》等课程,将劳动技能培训与心理辅导相结合。例如,特殊儿童小蒋在普通学生的引导下完成食材准备任务,其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从2.1分(满分5分)提升至3.8分。劳动实践不仅增强了特殊儿童的独立性,还通过团队合作强化其集体荣誉感。中期评估表明,80%的特殊儿童在劳动课程后表现出更高的参与积极性,且普通学生的包容意识显著增强。
(三)研学实践与社会适应:拓展真实场景的学习边界研学活动通过半军事化管理与真实场景模拟,帮助特殊儿童突破能力边界。以军博园研学为例,特殊儿童小熹在自主取餐任务中坚持独立完成,其自信心评分提升40%。此类活动设计遵循“能力分解-循序渐进-正向强化”原则,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确保特殊儿童在成功体验中积累自信。数据显示,参与研学活动的特殊儿童社会适应障碍率从88.9%降至33.3%,证明情境化学习对能力泛化的有效性。
(四)家校社协同:构建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课题组通过“1+N”家校协同策略(即1节起始课+N类体验活动),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例如,家长参与“同心融合课堂”后,对特殊儿童的支持意愿从47.3%提升至76.8%。同时,社区实践活动(如超市购物、图书馆借阅)将课堂知识迁移至真实场景,特殊儿童的社会规则认知能力提升65%。家校社联动不仅缓解了家庭压力,还为特殊儿童创造了包容性成长环境。
三、实践成效与问题反思
(一)成效总结
1.心理健康显著改善:特殊儿童的孤独感与自卑感降低,自我认同感提升;
2.社会适应能力增强:80%的特殊儿童能独立完成基础社交任务;
3.学习能力突破:个性化教学策略使特殊儿童学业达标率提高50%;
4.普通儿童成长:95%的普通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包容性与领导力。
(二)现存问题与优化建议
1.课程开发的系统性不足:当前课程以单点活动为主,需构建标准化教学模式;
2.家校协同深度有限:部分家长参与度较低,需通过数字化平台加强沟通;
3.数据呈现精细化不足:建议引入量化工具(如行为观察量表)动态追踪进展。
四、结论与展望普特融合实践活动通过多元策略联动,为特殊儿童提供了全方位支持。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家校社协同机制,并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本研究证实,融合教育不仅是特殊儿童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更是推动教育公平与社会包容的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