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场监督管理局应对食品生物化学风险的监管机制构建

作者

唐梦洁

宁远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湖南永州 425000

作者简介:唐梦洁,(1996.04-),女,汉族,湖南永州市,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生物化学

摘要:本文聚焦于市场监督管理局应对食品生物化学风险的监管机制构建问题。通过分析食品生物化学风险的现状、当前监管机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推动社会共治等一系列构建有效监管机制的策略,旨在提升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食品生物化学风险的监管能力,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

关键词: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物化学风险;监管机制

一、引言

食品安全是民生大事,直接关联公众健康。伴随食品生产技术发展与供应链日趋复杂,食品生物化学风险愈发严峻。生物性风险中,致病性微生物、病毒、寄生虫危害食品各环节;化学性风险涵盖天然毒素、添加剂滥用、外来污染及加工产生的有害物。这些风险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挑战。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主力,急需构建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以此应对复杂的食品生物化学风险,守护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食品生物化学风险的现状分析

食品生物化学风险复杂多样,严重威胁食品安全。生物性风险中,致病性微生物污染频发,像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在卫生条件差的食品加工、存储及销售环节,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致使食物中毒案例屡见不鲜。甲型肝炎病毒、诺瓦克病毒借污染水源与食物传播,易引发群体性食源性疾病。肉类、水产品若加工时未充分高温处理,原生动物、绦虫等寄生虫存活进入人体,危害健康。黄曲霉毒素等真菌毒素以及误食有毒蘑菇事件,也构成不小的安全隐患。

化学性风险层面,四季豆皂素、发芽马铃薯龙葵素等天然毒素,烹饪不当就会危害人体。部分商家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添加三聚氰胺这类非法物质。农药、兽药使用不当造成残留,环境污染带来的重金属、有机物,经食物链进入食品。食品加工过程还会产生苯并(a)芘等有害化学物,均对人体健康形成潜在威胁。

三、当前市场监督管理局监管机制存在的不足

当前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应对食品生物化学风险的监管机制上存在诸多不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在食品生物化学风险领域存在法律空白与漏洞,部分标准不够细化,对新风险问题缺乏明确规定,不同法律法规间衔接不畅,执法时易陷入法律适用困境。

监测与预警系统不健全,监测技术手段落后,设备老化,面对新型生物化学污染物,检测方法与技术匮乏。监测网络覆盖不全,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农村市场及餐饮摊贩等监管薄弱环节被忽视。预警机制不灵敏,信息收集、分析与发布不足,难以及时评估、预警风险,延误防控时机。

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企业安全意识淡薄,不遵守食品安全标准与规范,内部管理混乱,人员缺乏培训,采购、加工环节把控不严。且企业对风险防控投入少,无力识别与控制风险。社会共治格局尚未形成,消费者认知有限、参与渠道缺失、维权成本高;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足,与监管部门沟通协作欠佳;媒体监督存在报道不实、深度及专业性欠缺等问题。

四、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应对食品生物化学风险监管机制的策略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①细化法律法规标准:针对食品生物化学风险的特点,进一步细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标准。明确各类食品生物化学污染物的限量标准、检测方法以及违规处罚标准等,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执法过程中有更明确的依据。②填补法律空白:加强对新出现的食品生物化学风险问题的研究,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填补法律空白。例如,对于基因编辑食品、新型食品添加剂等新兴领域,应尽快出台相应的监管法规。③加强法律法规衔接:对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和整合,加强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避免出现法律冲突和执法矛盾的情况。

(二)加强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①提升监测技术水平:加大对食品生物化学风险监测技术研发的投入,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如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快速检测试剂盒等,提高对食品生物化学污染物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②完善监测网络布局:扩大监测网络覆盖范围,将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农村地区的食品市场以及餐饮摊贩等纳入监测体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食品生物化学风险监测网络,确保能够全面掌握食品安全状况。③优化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机制。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潜在的食品生物化学风险。通过多种渠道,如官方网站、社交媒体、手机短信等,及时向公众和相关企业发布风险预警信息,提高预警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①加强企业培训与教育:市场监督管理局应定期组织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业务水平。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管理。②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增加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频次,采用日常检查、飞行检查、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对企业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责令企业整改,并依法进行处罚。③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食品安全状况、违法行为等纳入信用评价范围。对信用良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和激励,对信用不良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和惩戒,通过信用约束机制促使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四)推动社会共治

①提高消费者参与度: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生物化学风险的认知水平。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举报机制,拓宽投诉举报渠道,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对消费者的投诉举报,市场监督管理局应及时进行处理,并给予反馈。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与食品行业协会的沟通协作,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技术培训、标准制定等工作。鼓励行业协会建立行业内部监督机制,对会员企业的食品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③规范媒体监督:引导媒体客观、准确地报道食品安全事件,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媒体报道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同时,市场监督管理局应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向媒体提供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避免不实信息的传播。

五、结论

食品生物化学风险严重威胁着公众的食品安全,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应对食品生物化学风险的有效监管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以及推动社会共治等措施,可以提升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食品生物化学风险的监管能力,实现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有效防控。在未来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市场监督管理局应不断总结经验,持续优化监管机制,以保障公众 “舌尖上的安全”,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聪,柴占阳,刘少博.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到渭南市调研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J].食品安全导刊,2024,(36):5.

[2]张寿文,张凯,王一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J].当代贵州,2024,(33):72-73.

[3]王亚晨,李聪.食品安全抽检监管工作的常见问题和措施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4,(1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