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普通高中生物课堂与身心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韦华记
南宁市第十三中学 广西 南宁 530002
摘要:在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这“三新”背景下,正处于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学生面临学业压力,身心健康问题日益。高中生物课程蕴含丰富与身心健康相关内容,将其与身心健康教育融合,既能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理解,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探讨生物课堂与身心健康教育两者融合的策略及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身心健康教育;融合策略”
高中阶段学生学业任务重,升学压力大,身心健康易受影响。据调查,部分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以及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等健康隐患。生物学科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与身心健康紧密相连。将生物课堂内容融入身心健康教育,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提升心理调适能力。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将心理健康纳入健康中国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强调了心理健康在促进全民健康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国家战略层面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指引和支持。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层面《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行动计划》部署开展八项重点工作,包括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建强心理人才队伍、支持心理健康科研、优化社会心理服务、营造健康成长环境等。
1高中生物课堂融入身心健康教育的内容
1.1生理健康知识
1.1.1人体结构与功能:讲解《人体各系统结构与功能》、《内环境稳态调节》,时,强调其对健康重要性。如心血管系统,阐述心脏泵血、血管运输作用,让学生明白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对心血管健康意义,预防心血管疾病。
1.1.2营养与健康:在营养物质教学《组成细胞的分子》中,介绍细胞中糖类、脂质、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挑食、偏食危害,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合理膳食结构以满足身体生长发育需求。
1.1.3.疾病预防与免疫:通过免疫调节知识,让学生了解免疫系统功能及疾病发生机制。教导学生预防传染病方法,如勤洗手、接种疫苗等;认识慢性病成因与预防,如糖尿病、高血压与生活方式关系。
1.2心理健康知识
1.2.1神经调节与情绪:在神经调节内容里,对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对突触的结构合作探究分析情绪产生生理基础。说明大脑皮层对情绪调控作用,让学生明白情绪波动正常,学会运用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调节不良情绪。
1.2.2 应激反应与适应:讲解生物反射弧与反射知识时,联系学生生活中压力与挫折。引导学生认识适度应激有益,过度则有害,培养积极应对挫折心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2生物课堂与身心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
2.1优化教学设计
2.1.1.挖掘教材结合点:教师深入钻研生物教材,挖掘教材中身心健康教育素材。在《细胞生活环境》教学中,联系内环境稳态与健康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方式对内环境影响。在《细胞中的分子》教学中,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对于多吃糖引发肥胖而产生的自卑,正确引导科学合理地膳食,多做有氧运动。合理布置课外作业:在评价各种食物中蛋白质成分的营养价值时,人们格外注重其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这是为什么?鼓励学生课外参阅资料,合作探究,提高健康的生活理念。在《胚胎工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命观念。
2.1.2设计主题教学:以身心健康为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开展“健康生活”主题教学,开展生物细胞模型的构建与艺术的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融合营养、运动、心理健康等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构建模型等形式,让学生形成健康生活理念。通过合理利用劳动基地,开展各种瓜果的种植,通过开荒、种植、护理,从实践活动中分散学习压力,同时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教学过程重实践,从中有一定获得感、幸福感。
2.2多样化教学方法
2.2.1.案例教学法:引入真实身心健康案例,如青少年因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致近视、因学习压力大患抑郁症等。利用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的神经调节内容,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加深对健康问题认识。课后组织学生分析“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给予学生这样“在一些重大的体育项目比赛中,少数运动员为了提高成绩,挺而走险,违反“公平竞争”的原则,违规服用兴奋剂。一旦查出,该运动员将面临禁赛、处以罚金等不同程度的处罚,而且还会受到国际社会和体育道德的谴责。请搜集这方面的事例,与同学展开交流”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是我们毎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2.2体验式教学:开展健康体验活动,如模拟运动前后身体指标变化、进行心理放松训练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对健康知识感受与理解。课外开展校园植物的种类调查,劳动实践基地的种植活动。给予问题情境: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常常将收获的种子晒干进行保存。种子在播种前,一般需要浸种催芽,浸种的做法是常温下,用清水浸泡,确保水面淹没所有种子。浸种催芽能提高种子德尔发芽率和整齐度,方便后期播种管理。通过活动,加深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缓解学生压力。
3营造多元化的课堂氛围
3.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关爱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营造宽松和谐课堂氛围。学生感到被尊重信任,更愿分享健康问题困惑,接受教师引导。课堂上,教师多给情绪价值,让学生有获得感,幸福感。例如:利用每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月三活动,让学生体验五色糯米饭的制作,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端午节粽子,中秋节月饼的制作等......
3.2.鼓励学生互动:组织小组活动、课堂辩论等,鼓励学生交流健康话题。如“网络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辩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合作交流能力。鼓励学生产生不同的想法,合作探究,查阅资料,从而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了解网络游戏对大脑刺激的不良影响。
4生物课堂与身心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4.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生物课堂使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同时,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与心理品质。提升学生自我保健、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2丰富生物教学内涵
为生物教学注入新活力,拓展教学内容与形式。让生物知识更贴近生活,增强教学趣味性与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4.3顺应教育发展趋势
生物课堂融入身心健康符合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要求,适应健康中国建设对健康教育重视趋势。通过生物课堂,帮助积极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适量运动和调节压力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为学生未来健康生活与社会健康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2021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通知指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要通过选取学科教学中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作为素材,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以有效增强学生“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意识、提高心理社会能力,养成健康行为等方面的育人功能,为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和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和心理学跨学科作为新课标的一大亮点,跨学科实践是教育课程标准重要的课程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明确的目的和重大的意义。言明了立足于现实问题解决去发现学科间知识联系与进行实践反思的重要性。高中生物课堂与身心健康教育融合意义重大。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科优势,优化教学,采用多样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实现两者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收获知识,促进身心健康,为未来生活与社会发展贡献健康力量。
参考文献
【1】《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汪向东
【2】《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3】吴学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