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余永顺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恩江中学 331500
引言: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意象作为其核心要素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与哲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意象教学至关重要,它关乎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文学素养的提升及审美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意象教学存在方法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本文聚焦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探讨多种有效教学策略,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助力学生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一、知人论世,把握意象内涵
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都会对其诗词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影响诗词中意象的内涵,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象所承载的情感与意义,通过知人论世学生可以透过意象,洞察诗人的内心世界,把握诗词的主旨,避免对诗词的片面理解,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杜甫的《春望》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一生仕途坎坷,历经安史之乱,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讲解诗词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破”“草木深”等意象,结合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能够理解“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攻破,更象征着唐朝的衰败;“草木深”描绘出昔日繁华的都城如今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的景象,暗示着战乱后城市的破败与人民流离失所的凄惨,通过知人论世学生深刻把握了这些意象所蕴含的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了诗词的主旨。
二、想象联想,拓展意象空间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进一步丰富对意象的理解,通过想象联想学生可以突破诗词文字的局限,深入挖掘意象背后的情感与意义,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想象联想,如“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这样的画面:天空与云雾相连,形成一片浩瀚无垠的景象,晨雾弥漫,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无数的帆船在波涛中起伏舞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描述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还可以进一步联想诗人此时身处这样的环境中的心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诗词中意象所营造出的奇幻、壮阔的意境,体会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由的向往,拓展了对意象的理解空间,加深了对诗词的感悟。
三、诵读品味,领悟意象韵味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感受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词的音韵美,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品味意象,领悟诗词所蕴含的情感与韵味,不同的诵读节奏、语气和语调,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诗词,初步感受诗词的节奏,然后教师进行示范诵读,在诵读“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时语调舒缓、低沉,语速较慢,突出“缺月”“疏桐”“幽人”“孤鸿”等意象所营造出的孤寂、清冷的氛围,接着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诵读方式,反复诵读,在诵读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到诗人被贬黄州后的孤独寂寞之情,以及“孤鸿”这一意象所象征的诗人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通过诵读品味学生感受到了诗词的音韵美,更深刻地领悟了意象的韵味。
四、写作迁移,运用意象表达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古诗词意象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迁移,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意象进行创作,能够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实践学生可以将对意象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一步体会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在学习了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中多首古诗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运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意境后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类似的意象创作一首小诗或一段描写秋景的文字,有学生写道:“秋风瑟瑟,吹落了枝头最后一片黄叶,那枯黄的叶子在空中无助地飘荡,宛如一只断翅的蝴蝶,荒径旁,几株衰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远处,一座破旧的茅屋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孤寂,袅袅炊烟也难掩这秋日的凄凉。”在这段文字中学生运用了“秋风”“黄叶”“衰草”“茅屋”等意象,模仿古诗词的手法,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实现了从意象理解到写作运用的迁移。
五、小组合作,探究意象奥秘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古诗词意象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诗词中的意象,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相互交流观点,拓宽思维视野,更深入地挖掘意象的奥秘。
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围绕诗词中的意象展开探究,比如探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早莺”“新燕”这两个意象的特点和作用,各小组学生积极讨论,有的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早莺和新燕的活动习性,说明它们在春天出现的原因;有的学生从诗词意境角度探讨这两个意象如何营造出春天的生机勃勃;还有的学生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这两个意象所表达的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小组汇报环节各小组代表分享了小组讨论的成果,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中,通过知人论世、想象联想、诵读品味、写作迁移以及小组合作等多种策略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意象,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古诗词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庆蓉 . 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春”意象的教学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2024.
[2] 陆阳 .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三法”[J]. 语文世界 , 2025(3).
[3] 马璇 . 意象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与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五).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