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视角下本科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培养路径探索

作者

王春雨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  150000

一、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培育的现实紧迫性

在全球化语境与信息碎片化传播共同作用下,大学生国家认同感面临削弱风险。西方意识形态借助语言与媒介渗透,诱导青年偏向普世价值与全球身份,淡化民族归属感;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与学生认知方式脱节,缺乏情感触达与价值共鸣,导致认同内化路径阻滞。英语教学中中华文化输入不足、话语系统弱势,更进一步削弱学生文化主体意识与国家认同构建能力。国家认同的建构已成为高校课程育人的核心命题,亟需通过学科协同、文化再阐释与教学机制重塑,推动价值共识的深层生成。

二、文化自信作为思政育人目标的核心价值体现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深层次的价值认同与精神信仰,是思政育人体系中统摄思想认同、制度认同与道路认同的根基性力量。它不仅关涉民族历史文化的自我认知,更内嵌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青年群体价值观塑造的战略逻辑之中。在课程思政语境下,文化自信的培育承担着由“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转化的关键使命,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神内核。当前,在大学英语等外语教学场域中,西方文化长期占据话语主导地位,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表达呈现“知而不信、信而难言”的断裂状态,亟需通过重构教学内容结构与话语体系,将文化自信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表达方式。唯有在教育全过程中强化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表达,提升学生在国际语境中的文化比较意识与话语建构能力,才能实现从工具性语言技能训练向价值承载型人文育人的有效转向,使文化自信真正成为引领青年精神成长的核心价值支点。

三、本科英语教学中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语义转换能力严重不足

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将中国文化内容转化为英语言语的能力断层,表现为概念转译不准确、语义失焦、逻辑架构紊乱,尤其在面对具有文化特异性的表达(如“礼”“仁”“天人合一”“家国情怀”)时,往往因缺乏语义等值转换机制而陷入表达空转。这种能力缺失不仅反映出学生对中国文化核心话语的理解浅表化,也暴露出现有教学体系在跨语言文化迁移训练上的结构性短板。语义转换能力的缺位直接制约了学生在国际传播场域中进行有效文化输出,削弱其文化表述的自信度与语言表现的说服力,形成“语言流利但文化失声”的失衡状态。

(二)课堂互动中对西方价值观认同感高于本土文化立场

在以英语为载体的课程互动中,不少大学生表现出对西方价值体系的无意识迎合与认同偏移,特别是在涉及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等话题时,倾向于直接套用西方话语体系进行表达,缺乏对其内在文化逻辑的批判性分析与对本土文化价值的理性维护。这种文化立场的偏移并非源于理性判断,而是长期受教材内容、教学话语与传播结构中西方文化强势地位的影响,逐渐内化为思维惯性与表达路径依赖。在此背景下,本土文化往往被边缘化为传统或保守的符号存在,学生缺乏从中华文化视角出发参与全球议题讨论的话语意识与价值自信,文化主体性由此被削弱。

(三)文化内容与语言技能教学割裂导致认知结构碎片化

当前英语教学内容安排中普遍存在语言技能训练与文化知识传授分离的问题,教师多侧重语音、词汇、句法与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对文化内容的呈现仅停留在表层的素材补充与形式化背景介绍,缺乏系统的文化知识建构路径与内在价值逻辑阐释。这种“技能—文化”二元分立的教学结构使学生难以将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融合为一体,进而形成知识点碎片化、理解力浅层化、表达内容空洞化的学习结构。在缺乏文化框架支撑的语言学习中,学生无法建立起稳固的价值定位与文化逻辑,也无法将语言能力转化为有内容、有立场、有温度的文化表达能力,文化认同因而难以在语言实践中生根发芽。

四、本科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的多元路径探索

(一)打造多语体表达训练场景提升文化内容语言迁移

文化自信的语言建构不仅要求词汇与语法的准确掌握,更强调跨语体、跨语境的表达迁移能力。当前本科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表达样式单一、文本功能局限的问题,难以支撑学生在不同语体中对中华文化内容进行有效转化与重构。应通过设计涵盖演讲稿、文化导览、外交答问、影视评论、国际新闻简报等多语体任务场景,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进行表达策略的选择与文化意涵的重组,提升其语言输出的文化浓度与情境适配力。多语体训练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表达维度,还能促使其在言语行为中实现文化思维的内化迁移,进而增强文化话语表达的逻辑张力与价值辨识度。

(二)推动教师思政能力深度培训强化课程育人主体意识

英语教师作为文化传递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主体,其课程育人能力不仅取决于语言教学技能,更根植于对国家文化立场的清晰认知与思政功能意识的主动建构。当前多数英语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仍面临文化储备不足、价值引导缺位与教学话语模糊的问题,亟需构建以中华文化素养、当代中国叙事与全球传播逻辑为核心的系统化培训机制。培训应兼顾知识更新与教学转化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共创、话语表达训练等方式,提升教师对文化内容的价值提炼力与语境再构能力,使其能够在课堂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思辨与文化认同,真正形成“育人于无形”的教学生态。

(三)开发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话语资源丰富课堂输入结构当前高校英语课堂输入资源高度依赖西方文化文本,缺乏以中国经验与中国价值为核心的语言材料支持,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建立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认同性连接。亟需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当代中国实践与“一带一路”叙事等内容,系统开发英语言态下的高质量输入资源,涵盖微型论文、主题演讲、多模态语料与数字平台材料,构建结构完整、语体多样、价值鲜明的输入体系。此类资源的引入不仅能够拓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广度,也有助于其形成可迁移、可表达的文化语言结构,在输入—理解—内化—输出的教学闭环中实现文化主体性的稳固建构。

五、结语

文化自信是英语教育的价值支点,更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追求。唯有重构教学范式,强化文化表达,引导青年在英语中讲好中国故事,方能实现从语言学习者向文化传播者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 钱丽 . 文化自信视角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优化研究 [J]. 吉林教育 ,2025,(20):36-38.

[2] 廖会琴 .“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究[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5 素质教育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下册). 泸州市梓橦路小学渔子溪学校; 西南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2025:20-23.

[3] 王迪 .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英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 [J]. 海外英语 ,2025,(10):208-210.

[4] 穆向妮 .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陶瓷文化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5,59(04):4-5.

[5] 杨珊 . 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三融合”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38(06):105-107.

作者简介:

王春雨(1996.03.03),女,汉族,籍贯:黑龙江海伦市,硕士学位,专业:英语笔译,研究方向:英语笔译领域翻译 职称:讲师 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