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李舒琪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面对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各行各业对于人才需求量高的同时对人才的素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要求。五育融合要求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备正确价值观、优秀品质、理论与实操能力专业的综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将学生资助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对于五育融合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助益。因而,本文在概述五育融合、资助育人及劳动教育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五育融合;高校学生资助;劳动教育;协同育人
引言
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将学生资助与劳动教育进行结合,针对贫困学生实施个性化的帮助,组织贫困学生更积极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是从物质和精神双重角度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从而让学生真正认同学校的资助工作,建立学习和发展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在专业学习中更加珍惜学习机会。
1五育融合、资助育人及劳动教育概述
1.1五育融合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是新时期高校育人的重要指导理念,是促进高校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五育融合教育是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全面发展教育的圆环结构,五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和帮助,让学生在高校不仅接受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三观,拥有健康的体魄,理解劳动精神并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增强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使其成人成才。
1.2高校学生资助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
在五育融合理念的全面贯彻指导下,将劳动教育与学生资助进行有机地结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学生,给予贫困学生物质帮助的同时,也更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让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在受资助的过程中,正确认知自己的劳动价值,锻炼劳动技能的同时正确领悟团结合作精神以及自身的社会责任,更深层次地理解学校资助的意义,能够珍惜学习、劳动机会,使之成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既有理想又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策略
2.1学生资助期间积极弘扬劳动精神,转变学生思想观念
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开展期间,经常会发现有部分贫困学生缺乏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这使得学生资助的育人功能和意义难以实现,这是学生缺乏劳动精神的体现。因此,应从学生的思想观念入手,在资助期间积极弘扬劳动精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还能更清晰、深刻地理解学校资助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供物质帮助,更是为了让他们在学业和个人发展中更加专注,最终成长为优秀人才。
因而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带领学生学习劳动精神的内涵,明白劳动对于自己的积极意义,知道劳动意识的建立对于自己学习以及未来工作发展的重要性。高校也可以在校园文化宣传当中增加劳动精神的内容,让劳动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激发贫困学生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在劳动实践活动组织期间,可以合理设立劳动奖学金、劳动模范评选等机制,表彰那些在劳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这也能让学生接受资助的同时建立劳动、发展自信心。
2.2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勤工助学岗位,调动学生参与性
高校资助学生期间,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来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这样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贫困学生通过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中工作,不仅可以获取经济支持,缓解自身经济上的压力,还能够在劳动中切实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适应自身专业的工作环境,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学习成效的提升,以此有效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本学院的学生以工科男生为主,所学专业涵盖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等领域。高校可根据这些专业特点,设置多元化的勤工助学岗位。例如,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贫困学生,可安排实验室设备维护员、机电一体化系统调试助理等岗位;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则可提供数控机床操作员、数控编程助理等岗位,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数控加工能力。
诸如此类,高校在开拓勤工助学岗位时,也可以积极与相关专业企业进行联系,建立岗位实习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劳动机会,让学生进入真实的社会工作中进行劳动,更好地锻炼贫困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要为贫困学生提供一些社会服务类岗位,比如社区志愿者服务岗位、养老院义工等等,以此对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让其能够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2.3建立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在课程思政中融合劳动教育
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动学生资助与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工作开展,高校可以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调动学校的教师资源,让具备劳动教育能力、学生资助工作经验的教师,组成专职的劳动教育队伍,同时根据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立情况,聘请各个专业行业的兼职教师,以此让专职和兼职教师,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和经验,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为贫困学生创设更丰富、精彩、专业的劳动理论学习、实践锻炼活动,从而加强学生资助与劳动教育工作的协同紧密性。除此之外,也要组织各个专业的课程老师共同学习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要求,讨论针对贫困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方法,积极地在课程思政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元素,让各专业贫困学生在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接收到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熏陶,理解劳动精神,正确树立劳动观念,建立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4建立受资助学生劳动积分制度,量化考核劳动教育成效
高校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一是因为缺乏劳动意识,二是因为缺乏量化考核机制。为此,高校应制定合理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指标。要综合劳动教育主体、客体及各参与方的需求和意见,制定动态调整性的考核指标,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力求反映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所有育人元素。同时,要依托智慧校园、“一站式”社区工作记录等,全面收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数据,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赋予所收集的数据不同的权重,描绘出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完整画像。考核工作除有达标要求外,还应对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与表彰,通过激励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结语
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工作正持续深入推进,教育部门针对高校学生教育亦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与指导意见。在高校学生资助期间,科学合理地开展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多元化的社会劳动,不仅能使受资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真实的社会环境,亲身体验未来职场生活,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促进其对自身价值、社会责任及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清晰认知,从而为学生全面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倩茹.新时代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9)
[2] 胡剑虹.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路径探微[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1)
[3] 俞贤辉.高校推进和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中融入劳动教育路径探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4(01)
[4] 叶翔宇.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的思路与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12)
作者简介:李舒琪,(1998.8-),女,汉族,广东潮州,本科,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高职学生管理、师生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