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鄂尔多斯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与实践

作者

韩英

鄂尔多斯市水旱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017100

摘要:鄂尔多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历年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国第一次综合灾害风险普查成果为我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数据。本文通过探讨普查成果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以期充分发挥普查成果的应用效益。

关键词:水旱灾害 风险普查 成果 鄂尔多斯 应用

引言:鄂尔多斯地处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水旱灾害频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治水理念的转变以及水雨情的变化,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2020-2022年依照国家决策部署,开展了全市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普查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水利工程近况及区划成果,为水旱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本文旨在探讨普查成果在鄂尔多斯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应用效益。

1.水旱灾害风险普查主要成果

1.1洪水灾害隐患普查成果

洪水隐患调查获得全市71座总库容10万m3及以上水库和34座过闸流量5m3/s及以上水闸的地理空间、主坝(闸)类型、安全评价及除险加固情况;明确54条5级(含)以上堤防地理空间、堤防型式、级别、防洪标准及达标情况。

依据洪水调查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将全市沿黄河段两侧区域划为洪水高风险区,黄河一级支流区域划为较高风险区,其余为低风险区。沿黄两侧区域划分为一般防治区,其余为非主要江河防洪区;东部地区划分为山地洪水威胁区,其余为非山地洪水威胁区。

1.2干旱灾害致灾普查成果

干旱灾害调查取得全市2008—2020年农牧业城镇旱情、抗旱投入和农业抗旱效益;取得2017—2020年供用水情况,包括全市水资源总量、实际供用水量等数据;取得2020年城镇供水水源及供水现状调查,明确全市水源供给情况及存在的不足;取得2020年抗旱工程及非工程能力,包括蓄水工程、引提水工程、调水工程、水井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数量和供水能力、抗旱服务组织、抗旱预案、物资及墒情站等情况。

依据干旱调查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将西部地区划分为中高风险区,中部地区划分为中风险区,康巴什区划分为中低风险区;将西部地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中部划分为中等防治区,康巴什区划分为一般防治区。

2.解决调查隐患采取的措施

2.1洪水隐患方面

结合普查成果,采取隐患排查、制定整改、明确责任等办法,跟踪尚未达标堤防、病险涵闸、水库等工程薄弱部位,加快安全鉴定、工程消险,对短期难以处置的隐患,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在普查成果基础上,结合本地防治重要性、治理紧迫性等情况,通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河道堤防安全建设等有关防洪工程建设。

2.2干旱致灾方面

依据普查成果建立全市旱情数据库,采取专人定期对数据库进行更新维护;进一步加强抗旱组织建设,完善全市防旱抗旱队伍;适当添置抗旱设备,完善抗旱物资库建设;修编抗旱预案;提升工程抗旱能力,把水源工程建设作为抗旱工作重点,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蓄引提调工程建设力度,推进抗旱长效机制建设。

3.依据普查成果,有效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1)为水旱灾害防御决策提供依据

针对高风险区和重点防治区,制定专项治理规划,如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和抗旱水源开发,加强对监测监控查漏补缺、山洪灾害隐患排查、防洪工程安全隐患加固、水毁工程修复、防洪工程运行调度优化。

为城乡供水风险评估和对策提供数据支撑。将干旱致灾调查和区划成果、水库蓄水量变化、河流控制断面流量监测、降雨实时数据融合,开展干旱灾害形势分析和影响评估等研判工作。

依据普查成果,制定区域差异化减灾政策,优先支持高风险区防灾工程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资金、技术、人力向重点区域倾斜。

(2)为完善水旱灾害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利用普查数据,完善气象、水文、农业墒情监测网络,强化跨部门协作与联动,做到及早预警、快响应、强应对。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各部门职责,提高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实时水雨情信息监测和分析研判,完善水旱灾害预警发布机制,开展主要水工程调度模拟预演,完善主要中小河流和水库洪水调度方案和超标洪水防御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科学调度水工程,抓好水库度汛、山洪灾害防御等重点和薄弱环节,充分发挥水库防洪减灾效益。密切监视本地区旱情发展变化,加强地区抗旱水源统一管理和调度。

(3)完善了水旱灾害防御体系

基于普查成果,组织编修鄂尔多斯水旱灾害防御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及时组织开展防凌防汛演练,落实培训,强化防汛责任人履职能力。备足备齐防汛抗旱物资,保证在抗洪抢险时防汛物资充足。加强统筹抢险救援队伍,前置必要的抢险救援物资,做好抢险救援准备。

(4)为完善智慧水利平台提供数据

将普查成果数据接入智慧水利平台防汛抗旱子模块,集成实时监测数据、水旱防御业务数据、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跨行业共享数据,实现多源数据的深度集成与融合,形成一套方便查询、展示、分析的知识库,完善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为水旱灾害防御日常工作提供知识服务,实现全市智慧联合调度。

(5)利于水旱灾害防御宣传科普教育

通过普查成果的公开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水旱灾害风险的认识。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坚持正面宣传、正确引导,主动对水旱灾害不同级别预报预警信息含义、水旱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方式、洪涝灾害危险区范围、不同级别洪涝灾害可能造成的淹没区范围、遭遇灾害危险时自救方法等内容开展科普式宣传,将转移避险路线以简洁化、直观化的方式成图并在需转移避险区域群众中印发,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水旱灾害防御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4.结论与展望

通过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全面摸清全市水旱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防洪抗灾能力,客观认识水旱灾害风险水平,为有效开展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切实保障全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水旱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普查的目的在于成果的应用,普查的效益也体现在成果的应用,深入挖掘普查数据和评估与区划成果,努力提升普查成果应用范围和深度,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支撑,让普查成果更好地服务保障民生。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