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评促学,以考导教:高中语文小说一体化阅读的实践路径与思考

作者

汪菊萍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引言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的深入实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的典范,是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 [1]。然而,传统小说教学常陷入“教师讲解三要素,学生被动接受结论”的窠臼,“教”“学”“评”相互割裂,难以真正促进学生素养的内生性成长。“教-学 - 评”一体化理念强调评价应贯穿教学全过程,其中“以评促学”旨在通过过程性评价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习行为,“以考导教”则是理性分析高考命题趋势以优化教学,使评价与考试共同服务于“学”与“教”的改进。本文旨在结合教材中的小说篇目,探讨“以评促学、以考导教”理念下的小说一体化阅读实践路径。

一、 目标先行:基于核心素养,确立一体化教学的评价导向

一体化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设计清晰、可测、基于素养的学习目标,并让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展开。这意味着教师在备课之初,就需思考:通过学习本篇小说,学生应获得哪些可观测的素养提升?如何设计任务来评估这些提升?

以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其学习目标不应再笼统地定为“分析林冲人物形象”,而应细化为:

1. 语言层面:能找出文中多次描写“风雪”、“火”、“枪”的语句,分析其语言特点及在营造环境、推动情节中的作用。

2. 思维层面:能绘制林冲心理变化曲线图,并结合文本细节,有理有据地阐释其从“隐忍”到“反抗”的性格转变逻辑,培养实证与逻辑分析能力。

3. 审美与文化层面:能探究“官逼民反”主题的悲剧性与英雄气概,初步理解该篇章在《水浒传》整本书中的价值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

基于上述目标,评价设计随之明晰:可通过“撰写环境描写分析短评”、“绘制并讲解林冲心理变化图”、“小组研讨‘逼上梁山’的必然性”等任务来贯穿教学过程,并以此评估学生素养目标的达成度。

二、 实践路径:嵌入过程评价,驱动深度学习

“以评促学”的关键在于将评价活动转化为高质量的学习历程。教师需设计嵌入教学过程的评价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评中思”。

1. 创设情境任务,在语言运用中评价素养

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是实施情境评价的优质资源。例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祝福》的单元任务要求“为‘鲁迅文学馆’的《祝福》专题展览设计一个主题展厅”。

在此情境下,评价任务可设计为:

(1)任务:请你作为策展人,设计一个以“谁是凶手”为主题的展厅。需提供: ① 一段200 字的展览前言(概括主题); ② 选取3 件核心“展品”(原文关键细节),并撰写展品解说词(每段 150 字,分析细节内涵); ③ 总结“祥林嫂之死”的社会根源。

(2)评价量表:教师提前设计包含“内容精准度”、“分析深度”、“语言表达”、“创意构思”等维度的分层评价量表(Rubric),明确“优秀”、“良好”、“合格”的标准,让学生在任务开始前即知晓预期成果。

此任务将传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小说主题分析转化为富有挑战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在筛选展品、撰写解说词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文本,梳理细节,进行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表达。评价量表则成为学生自我修正、同伴互评的“脚手架”,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学”。

2. 巧用比较阅读,在思维碰撞中评估深度

比较阅读是驱动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亦为评价学生思维品质提供了窗口。教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复活(节选)》时,可将其与《祝福》《包法利夫人》(节选)进行联读。

(1)评价任务:开展“灵魂的审判与自救”专题研讨会。设子话题:“聂赫留朵夫’赎罪’与鲁迅‘我’的‘惶惑’有何异同?”“祥林嫂、玛斯洛娃、爱玛的悲剧根源比较”。

(2)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研讨会中的发言质量,是否能够建立文本互证、是否能够进行辩证比较、结论是否基于文本证据。亦可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小型比较文学评论,从其立论的深刻性、论证的严密性、材料的丰富性来评价其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水平。

此类评价任务直指“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重点关注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表现,超越了简单的知识记忆。

三、 以考导教:融通高考命题,反哺课堂教学

高考是重要的终结性评价,其命题理念对教学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2]。“以考导教”并非提倡功利性的“应试教育”,而是深刻领会高考命题从“考知识”向“考素养”的转变趋势,并将其精髓融入日常教学。

近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阅读题,呈现以下特点:

1. 情境化:命题素材贴近现实,设问方式置于具体的研究、讨论情境中;

2. 综合性:强调整体感知,要求学生对文本有融会贯通的理解,而非零碎知识的拼凑;

3. 开放性:增加开放性试题,鼓励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体验。

例如,2023 年新高考 I 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 9 题:“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要点。”此題完美体现了上述特点。

这直接导引我们的教学应做出变革:

1. 课堂教学活动化:减少教师独白,增加如“读书小组讨论”、“撰写文学短评”、“编写解说词”等类似高考命题情境的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常态化的“微实战”中提升素养。

2. 问题设计整体化:摒弃“这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之类的碎片化提问,多设计“为什么小说要这样结尾?”“标题的深意是什么?”等需统观全文、整体思考的“大问题”。

3. 答案生成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应予鼓励。在评价时,重点评估其论证过程而非答案的唯一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结语

总之,构建高中语文小说“教 - 学 - 评”一体化阅读模式,是顺应教育变革、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通过“以评促学”,我们将评价转化为学生深度学习的动力和支架;通过“以考导教”,我们让教学实践更具方向性和实效性。唯有将评价贯穿于小说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评相互嵌入、彼此促进,才能引导学生在深刻的语言实践和思维活动中,感受小说艺术的魅力,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由“教书”到“育人”的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 王宁 . 语文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 [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42(01): 13-20.

[2] 郑桂华 . “教 - 学 - 评”一体化理念下的语文学习任务设计 [J]. 中学语文教学,2021(11): 4-9.

课题:本文是江苏省泰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 : 教材小说“教考评一体化”阅读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24txjyyb0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汪菊萍(1984.11 -),女,汉族,江苏泰兴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