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写作与自然科学融合的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武兴宇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针对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结合大力推进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教育政策,开展了小学语文写作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教学尝试,对于小学生中高年级学生,以“植物的一生”为主题,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学生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在作文内容、结构和用词用语的准确性上有明显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得以发展,学生知道了如何提出科学问题、设计实验、观察记录与结果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然科学;跨学科融合;写作教学

引言:跨学科学习教学随着基础教育的持续改革已成为基础教育的研究前沿,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注重学习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与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知识。在跨学科学习教学中学生能在不同学科间知识融合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从而提升综合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传统教学只注重对语言与文字的训练,使学生的写作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写作兴趣和灵感,将自然科学融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当中,既能符合“以生为本”与“深度学习”,还能为学生写作提供创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与提升写作的综合能力。

一、教学实践过程

(一)确定融合主题

高年级小学生在学识积累和认知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关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对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选取“植物的一生”作为融合的主题,具有其现实意义。首先从学生的兴趣视角,“植物的一生”具有生长的奇特以及多样的特征,比如,种子怎样发芽,植物的开花结果等,都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其次,从知识学习视角,植物的一生包含的自然科学知识内容比较丰富,学生可学习到植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生长周期等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立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结构。最后,该主题内容为语文的习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学生可以从观察植物的生命过程,记录植物的变化、发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主题生成后,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地开展实验活动。以“探究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为例进行活动设计。该活动选取相同品种的几颗植物种子进行分组实验。实验分三组,第一组光照充足、水量适宜、温度适宜;第二组放在暗处、水量适宜、温度适宜;第三组光照充足、温度适宜、不浇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组都要明确每个成员扮演的角色,例如:组长负责小组协调组织,记录员负责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员负责观察植物生长状况等。在开展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要求其每天定时观察植物生长情况,主要观察种子的萌发时间、植物苗高、叶片数量及颜色等,准确记录下观察数据。例如:在观察记录表中,记录员设计如下:

当学生发现各组的植物生长情况不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不同,各组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踊跃参与、互学互用、不断交换看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辩证思维。

(三)语文写作教学

基于过程写作理论,写作是对学生的开放性和循序渐进的活动,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完成预写、起草、修改以及发布等多个步骤。在“植物的一生”跨学科教学融合教学中,老师基于过程写作理论带领学生进行写作。

教师组织学生在预写环节围绕科学探究活动的观察点与收获进行交流分享,开启学生头脑中的写作思路,如交流植物发芽的现象:“我观察到种子吸足水后变胖胖的,接着尖尖的一头冒出了一点点小小的白芽,就像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露出了小脑袋。”学生有了积累,便能够有效开启下文。

写作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自己想写的对象展开写作活动。撰写文章时老师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使作文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如学生《我的植物成长记》中有这样的语句:“太阳给了植物能量,就像妈妈一样温柔地抚摸着每一片叶子,把能量给它们,让它们更加茁壮成长”。学生完成作文书写后,互相读作文,找到值得向该组分享的学习经验以及建议大家学习的缺点和不足。学生根据自己同伴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检查后给予讲解,并对大多数同学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评。

最终,在展示环节,老师组织学生把他们的作文制作成手抄报或作文集等形式,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交流,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成就感。

二、教学实践效果

经过本次以课例为主线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学生的习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习作能力方面,学生的习作内容充实翔实,能结合所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现象进行对植物生长过程及感受的生动描述;习作结构更加严谨,条理更加清晰,善于按照合理的写作顺序进行叙述;描写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能运用恰当的修饰语和不同的句型结构来丰富习作的内容,语言表达更加精确、生动形象。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学生初步学会提出科学问题、制定实验计划、观察植物生长并记录、分析并总结植物生长的结论,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实践能力等有较大提高。在实验中,学生善于观察植物在实验中的生长变化,通过操作实验,仔细、认真地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三、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与学校课程安排结合

教师要熟知学校开设课程,把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巧妙地布置在日常教学当中。比如将科学课的时间安排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科学课上完成实验操作、科学观察的记录;利用语文课的时间完成写作教学,把科学探究中的观察、记录最终表现在文字上。教师还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一起合作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如与美术老师合作开展以植物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老师合作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进行植物生长过程的幻灯片制作。

(二)处理课堂时间和资源限制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课堂时间及资源限制是教师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在课前科学规划时间,如对于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实验室实验材料以降低学生的实验室准备工作时长;对于写作活动,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互相交流修改,以减少写作时间。针对资源的利用,教师可以运用学校实验室、校园花园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

结论:本次课题将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与自然科学融合,围绕“植物的一生”进行项目化学习探索,验证了小学高年级融合学习可以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围绕融合主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语文写作教学活动等,让小学生在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上有显著提升;另外对课题组给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和教学启示:在运用融合模式进行教学前,需做好学校课程安排衔接、课堂中时间和资源的取舍、跨学科模式教学能力提升、学生个体差异对待等问题。最后,今后教师在项目化教学的项目设计中,应不断探索和创新跨学段融合学习,扩充和优化课堂内容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约翰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M]. 王宪钿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关著作)

[3]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4] 郭华. 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16(11): 25 - 32. (深度学习理论相关论文)

[5] 刘淼. 作文心理学[M].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写作指导理论相关著作 )